医院动态
“三伏天”已至 谨防中暑

作者:陈艳君 来源:901病区 发布时间:2023/7/18 14:28:20

“三伏天”已至  谨防中暑

“三伏天”来了,今年夏天的太阳格外“毒”,给的阳光格外“足”。入伏即高温,面对“热浪汹涌”的天气,提醒大家,注意防护,防暑降温。

一、什么是中暑

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通俗讲,在高温、高湿、暴晒、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蓄积,从而导致中暑。一般在高温作业和夏季高发。

二、中暑症状

中暑按不同症状可分为先兆、轻度和重度中暑三种。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7.5℃。

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

重度中暑:按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三、中暑怎么办

避免中暑的重要一步也是第一步:脱离中暑环境。一旦发现自己或有人中暑,先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进行力所能及的现场急救。可采取“搬、量、擦、补”四步骤。

1.搬:停止活动,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患者至通风阴凉处,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

2.量:快速测量体温,中暑高热者要迅速降低核心体温(测量肛温或耳温),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摄氏度以下,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早期发现并处置并发症。

3.擦: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并持续扇风,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头部、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

4.补:快速补液,可饮用淡盐水、绿豆汤等进行补水,同时服用仁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散等防暑降温药物。

四、什么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1.发热: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

2.头痛:在高温环境下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持续性头痛。

3.肌肉痉挛:在高温环境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全身肌肉,尤其是四肢肌肉不自觉的抽动。

4.呼吸浅快:呼吸速度加快,超过20次/分,吸气吐气量小。

5.恶心:有想吐的感觉但是又吐不出来。

五、预防中暑小指南

1.减少外出:老年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尽可能减少外出。必要外出时,尽量选择清晨和傍晚,减少逗留时间。如在中午出去,可以不时在银行、商场等室内凉爽场所,休息数分钟后继续户外活动。

2.遮阳避暑:外出时注意遮挡日晒,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和遮阳镜,涂抹防晒霜,减少在太阳直射下的户外活动时间。

3.及时补水:夏日外出时,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及时补充水分。也可饮用预防中暑的降温饮品,如山楂汤、冰镇西瓜露、绿豆酸梅汤等。

4.随身携带解暑药:如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清凉油等,一旦出现中暑,可用所带药品缓解症状。

5.注意饮食健康:夏季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切忌油腻。平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酗酒、醉酒。

6.注意防护及休息:有慢性疾病以及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要增强防护意识,不宜从事高温作业。上班族要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可减少中暑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