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丁万涛主任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5年,是国际双相情感障碍协会成员,擅长难治性情感障碍的诊治。特别是近年来,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自杀事件频频被报道。稍不留神,抑郁症就像可怕的梦魇纠缠上你,使患者和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丁主任介绍:2015年他看诊4676例,30%是抑郁症患者,而这些抑郁患者中有1/3曾有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也就是说去年将近500名左右的病人曾经站在了生命的悬崖边。然而,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丁万涛主任。
“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是要给予患者信心。从医学角度来讲,只要不讳病忌医,没有一个抑郁症病人不能治疗的,进行正规的治疗,这病肯定能治好”。丁主任非常坚定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多么希望所有的抑郁症患者能听到这位情感障碍专家发自内心的呼吁,希望能阻止更多悲剧的发生。
5年前,温州某镇一名患者,27岁,公务员,感觉身体不适四处求医,跑遍是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各大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可就是查不出什么毛病,也无从治疗,痛苦绝望之余准备在老家开煤气自杀。开关已经拧开,恍惚间,88434567--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援助热线的号码闪过他的脑海,或许还有那么一丝求生的欲望促使他拨通了这个电话……情况危急,热线立即被转接给了丁主任。电话那头,患者边哭边讲,说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查不出什么原因,服药无效,非常痛苦。“年轻人,你得的是抑郁症,设备是检查不出来的,但这病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你如果肯来找我,给我一两个月的时间治疗,如果到时还是无效,你再寻求解脱。”通过简单的沟通,经验丰富的丁主任很快明白这是位抑郁患者,于是马上对他进行心理干预,稳定患者的情绪,丁主任一方面与患者保持电话通话,予以心理支持,另一方面委婉的打听患者家人的情况和联系电话,医院工作人员立即与患者家人联系,家人及时制止了患者的自杀行为,将这名自杀患者成功解救。一条鲜活的生命就因为一个心理援助电话得到了延续,后来该患者经过两个月的正规治疗,很快就康复了。
“心理求助热线(88434567)就是生命线,在你需要时一定要记得拨打,抑郁症往往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所以在查不出毛病的时候要想到是不是患上抑郁症了?可社会上很多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疾病认识不够或是碍于面子不积极求助,而错失了求医的最佳时机,有时导致悲剧的发生”。提到这些,丁主任显得有些无奈和痛心。
永嘉一位做模具的小老板,28岁,家中独子,因患抑郁症曾反复自杀,家人的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患者的母带着他多处求医,后来经别人介绍,找到丁主任时,患者的老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丁主任面前:“医生,你一定要救救我儿子呀。”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令人心酸,更让丁主任觉得义不容辞。“放心,你儿子我保证能帮他治好。”后来,丁主任和这位患者进行约定:你要答应我,在你想要自杀前一定要给我来个电话,如果我没接到你的电话,我就认为你还在这个世上,那么我会在每周这个时间等你来看诊。这位患者点点头表示同意,而且也遵守了这个约定。积极配合治疗,不到几个月,患者的病就完全康复了。为了感谢丁主任,这位小老板花了几周时间亲自设计制作了一个非常精致的叩诊锤送给丁主任。丁主任一直珍藏着这个意义非凡的叩诊锤。
这样的故事在丁万涛主任30多年的从医经历中数不胜数,一些曾经因患抑郁症想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因为丁主任而获得了重生,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在丁主任看来,这令他感到欣慰,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只有在专业上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了解国际医学前沿最新进展,才能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所以,这位在临床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精神科专家,忙碌之余还是不忘潜心钻研。由于丁主任每次门诊病人爆满,为了不让一些偏远山区的患者白跑一趟,他经常顾不得吃中饭,坚持把最后一位病人看完时往往都已经是下午1:00多了。
有人曾经问过他,什么是你最高兴的事呢?他说:我最高兴的便是那些年纪比较轻的患者康复后结婚时给我送喜糖来了。说话间,丁主任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相信我,我保证能治好你的病”,“听我的,我一定会带你走出去”,“你放心,你这病交给我就行了” ---这些话就是我们市七医丁万涛医生跟他的患者讲的最多的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