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校的小学生与其他走读学校小学生有什么不同?他们对家、亲情以及同学间友情的看法又是怎么样的呢?
带着这些疑问,4月22日上午,由市卫计委联合《温州日报》共同推出的“医路同行”校园季最终站——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专场走进了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围绕“不同的家,相同的爱”这一主题,与该校六年级段近260名师生就“自我调适”问题进行了专题互动讲座。
讲座上,我院郑维芳副院长(主任医师),以风趣的语言,结合寄宿学校的特色,从同学们寄宿生活的不便利之处入手,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自然过渡到寄宿生活给同学们带来的好处方面,并幽默地阐述了同伴之间的交往技巧、人格发展过程的走向,以及如何培养自主独立的优秀品质,并最终回归到了不同家庭的父母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子女同样的爱:期待他成为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律”的孩子。
郑维芳副院长善于让同学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在领悟过后得出结论。比如,通过“杯弓蛇影”的故事,帮助同学们领悟到心理暗示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又自然的引入 “积极自我暗示”这一心理调适方法,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自如地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又如,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同学们得出了环境的重要性;在“父母离婚我就不读书了”的思考中,同学们知道了读书的主角是自己而非父母;在“我爸是李刚”和“梁启超九子皆出息”的对比中,同学们明白了父母的优势并不是未来的保障,正确合理地运用它才是重点;在“买不买土豪金IPHONE 6S”的纠结中,同学们明白了手机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实用。
郑维芳副院长在讲座后表示,寄宿制学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规模化发展,事实上还是对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着影响。尤其是由于寄宿制学校有别于常日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差异和独特性,以及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和反思的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次讲座帮助寄宿学校的小学生们更好的适应寄宿学校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