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本报讯 (记者 严芒芒) 昨天中午12点,本该是饭点休息时刻,可对于陈策和他的6名温州队友来说,却是一个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的艰难时刻。因为,再过3个小时,丽水里东村山体滑坡灾区群众,就要迎来头七祭奠。此时,正是遇难者家属悲伤情绪的集中爆发期,需要心理医生的时刻陪伴和安抚。
7天前,这个不知名的丽水小山村,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灾难,瞬间成为各方焦点。从本周一开始,由温州市红十字协会、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温州市心理协会抽调的30多人心理救援团队,分3批前往里东村,对灾民进行心理救援。陈策所在的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是温州市心理危机干预基地,从前天下午起,将先后派出两批共15人团队前往丽水。首批7人救援队驻扎在里东村李氏宗祠,对上百名安置村民,进行定点心理帮扶。
相对于当地另外两个心理救援帮扶点——殡仪馆和雅里小学来说,李氏祠堂是距离塌方现场最近的一个灾民安置点。里面安置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不少人的房子被泥石流冲毁,有几户亲人在事故中遇难。前方搜救队发现的任何一个失联者的信息,均会引起这里灾民的情绪起伏。
“灾后心理救援大概是1-2周,经过前期的心理干预,灾民已经度过了茫然期,现在正是心理恢复的关键期。这个时候,我们主要以倾听、陪伴、安慰为主,让其释放心理压力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电话那头,陈策的声音沙哑着,在丽水的第一夜,他和队友们都不敢睡:“表面上看,大部分村民状况还不错,但夜里往往容易发生个别极端事件,我们要安排人轮流值班,仔细观察动态。”
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一名56岁的女性村民,引起救援团队的关注。该村民第一个发现山体滑坡灾害,并呼叫村民逃离。她老公的哥哥家2人遇难,前几天她都强忍着悲痛,不吃不喝,整个人处于麻木的状态。“从早上起,该村民情绪很激动,整个人颤抖着,应该是事故场景不断闪回引起的。” 市七医的土文珍医生回忆道,昨天上午交接班后,她就一直在旁边陪伴、安抚,待她情绪稳定后,又陪着到小村走一圈。现在,该村民能进食,还主动要了当天的报纸,了解灾后救援情况。
除了对灾民干预外,心理团队还对现场的消防官兵进行心理疏导。“晚上7点,他们会休息片刻,我们去隧道对他们进行团体辅导。”陈策说,去隧道的路不远,只要10多分钟,但山路泥泞,雨虽停了,风却很大,大伙儿穿上救援队发的冲锋衣还觉着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