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温州首部精神卫生规划出台 老百姓将享专业服务

作者: 来源:温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7/7/5 15:25:00
我市精神卫生工作迎来新发展。记者今日从温州市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获悉,由市卫计委、市综治办、市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制定的《温州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7-2020年)》正式出台。规划指出,到2020年,健全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保障制度,显著减少患者重大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这也是我市首次出台精神卫生事业相关规划。
一纸规划,将给我市精神障碍患者带来哪些“福利”?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心理卫生健康需求又将如何得到满足?记者就此专访了市精卫办常务副主任胡立荣。
 
服务体系:
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
社区配备精神科执业医师
规划指出,要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精神卫生机构的合理布局,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分别在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部分县、市开展公办、民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儿童医院还设置了儿童心理科。截至去年底,全市精神卫生机构布局已实现全覆盖。
此外,我市还实行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至少1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
“在机构设置和强化基层队伍方面,温州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胡立荣告诉记者,三年前创新开展的基层医生心理咨询师培训,已有200多名社区精防医生参与,其中50%通过考核获得心理咨询师资质。
下一步,我市将探索由街道综治牵头,联合多部门在社区、村居组建精神卫生关爱小组,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关爱服务。
救治救助:
畅通精神障碍患者收治渠道
为贫困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规划要求,要提高救治救助管理水平,要掌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医疗救助,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依法及时得到强制医疗或住院治疗。
据统计,我市有精神疾病患者约5%-10%,重症精神障碍患者为1%左右。按照温州900万人口计算,我市约有重症精神障碍患者9万左右。
目前,我市已形成精神障碍患者三级防治网络,村居、社区发现辖区内意思精神障碍患者后,将患者信息报所在乡镇(街道)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由医疗机构作出诊断和报告。对于有肇事肇祸行为或危险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收治,通过绿色通道进入专科医疗机构诊治。在我市精神障碍患者登记系统中,已有近4万名患者纳入防治体系,其中超六成享受到规范管理、医疗救治和服药指导。
胡立荣坦言,绝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都家庭贫困,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对于贫困精神障碍患者的救助,我市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温州特色”。
在市第七人民医院,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后,所需的医疗费用均由医院先行垫付,患者只需承担自己的生活费。医院设立了医保办,在收集患者信息后,由医院工作人员统一向各地社保、残联、医保等进行报销。“一站式服务基本解决了贫困患者没钱治疗的问题,对于特别贫困的,慈善医疗救助将作为补充参与帮扶。”胡立荣说。
社区康复:
探索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机构
2020年康复中心覆盖率80%
精神障碍患者在入院治疗后,病情通常能够得到稳定。这部分患者,他们出院后该何去何从?
胡立荣说,病情稳定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面临无处可去、不被社会接纳的尴尬。事实上,这部分患者可以承担相对轻松的工作,也能学习技能和进行社交。
胡立荣指出,推动精神卫生工作,重点和难点在于建立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正如规划中提到,要建立并扩大精神障碍康复机构的覆盖面,开设日间康复站、职业康复中心、庇护机构等,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教育帮扶和就业支持。
据透露,我市今年底将有望建成一个精神障碍康复机构试点,争取到2020年实现80%以上的县(市、区)设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
心理预防:
设立开通专业心理援助热线
探索在体检中增加心理测验
普通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精神卫生工作的重点。规划提出要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要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公众精神和心理健康。
有数据显示,从广义上来说,人群里有10%-20%的人,具有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和防治常见精神障碍,显得尤为重要。
今后,市民可以通过12320心理援助热线,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特殊岗位等重点人群,精卫办将开展产后抑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敢于等心理卫生服务。各级各类学校也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用人单位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岗位培训。
我市还将探索在体检中增加相关心理测验项目,早期筛查疑似患者。一旦筛查发现,及时提供就医知道或转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