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我们都需要适度的仪式感

作者:市七医 马晓韵 来源: 发布时间:2017/6/12 9:55:00
 

节日


很多人说中国人天生爱热闹,总是对各种节日有着莫名的好感,什么洋节土节新节旧节都能在我们这儿生根发芽,都让我们过得有滋有味像模像样的。

那我们为何需要节日呢?

其实

这牵涉到心理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仪式感”

仪式,个人理解是一种通过行为将个人或群体带入某个特定情境的活动,通常能给人带来认同感和意义感。

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里有个动人的细节:一个养老院里的单身老太太,每天需要给自己喷上香水,打扮得精致得体,然而她却只是静静看书弹琴,并无别人想象中的要出门会客。

这和我们中国古人“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妙,这其实就是一种美好的仪式感。

所以,各种节假日纪念日是仪式,各种宗教典礼是仪式,而日常很多小细节其实也是。



文青的代表村上春树还特意发明了一个词,“小确幸”,一种微小而确定的幸福,感觉就是在赋予寻找生活中很多小而不易被发掘的乐趣。这样一种 “仪式行为”的意义,其实就是用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天生具有“仪式”感,他们可以做什么都很认真很投入,对于他们来说,游戏就是需要重要对待的东西,所以反而很能得到快乐。我带过很多亲子互动的团体,很多参加的父母都会分享,自己和孩子投入得越多,往往感受越大收获越多。




她说:

曾有一位母亲
和我说过一个她自己的发现
她说:“我带孩子去听音乐会,

发现同样大的孩子,

往往穿戴越整齐的孩子,

态度越认真,

收获也越大。”

我对她说这一观察很有意义,其实,就在是否正装出席音乐会这样一个小小的仪式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暗示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从而帮助我们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所以,某些运动员上场前要亲一下护身符,某些作家一定要用特定的地点或环境才能创造等。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对于内心的尊重,尊重我们眼前的事物,从而尊重我们的生活。而现在为什么会有有很多什么都拥有的人不断感觉到空虚和无聊,或许和他们总是冷眼旁光,并不能投入,缺少一些启动的仪式有关。

仪式感


请输入标题     bcdef

其实,虽然仪式的社会学功效有很多,但我觉得安慰性和转化性才是最重要的心理效能,那才是人类需要仪式最根本的原因。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访者,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一直漂泊在外,直到有一天在咨询室里哭成了泪人,倾述着自己对于年轻时母亲突然逝世带来的伤痛时,才真正明白自己这么多年逃避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后来他和我说,他一个人去祭奠了一下母亲,他说“他终于觉得自己回来了”。这让我回忆起《唐山大地震》中那个类似的情节,那个女儿也是在探望这样的仪式中完成对母亲的原谅和对自我的救赎。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仪式,用一种可感可触的方式,给我们再一次机会让自己可以去期待,去兴奋,去敬畏,去作别,去思考,去重生。就像面对死亡,仪式让其不再只是一个结束,而成为另一种开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葬礼与其说是为离世之人,倒不如说是生者的宣泄和告别,在仪式中,我们向死而生,正视死亡,确认自我,寻找生命的意义。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温州市心理卫生中心

马晓韵

免费心理援助

热线:12320

热线:88434567

QQ:958434567

微 信:左边二维码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