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小鳄鱼牙痛不得不去看牙医,心里怕怕。牙医不得不给鳄鱼看牙病,也是心里怕怕。两人心里都在打鼓,又不得不做,一左一右,相映成趣。
一见面时,两个都“啊”的一声,接着两边都心惊惊地想“我一定得去吗”,又都鼓励自己“我一定要勇敢”。好不容易拔了牙的小鳄鱼心想:“真痛啊,我明年真的不想再看到他……”。那边牙医也在寻思:“(鳄鱼的嘴好可怕啊)我明年真的不想再看到他……”
这是日本著名童书作家五味太郎的作品《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它以生动幽默的方式,为儿童图解了同一情境下(牙科医院)来看病的小鳄鱼和牙医的感受。
当儿童一会儿看着左边的鳄鱼怕怕,一会儿看着右边的牙医怕怕,当他意识到两边都在“怕”对方却不知道对方也在怕自己时,一定觉得很有趣。能看懂这个故事,说明儿童已经具备一定观点采择的能力。4~6岁的儿童正处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转变期。所谓观点采择是指能够了解他人和某一角色的观点,并将其与自己的观点相协调的能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小朋友玩“剪刀、石头、布”的经历。你很容易就能赢4岁多的小朋友,你或许还会笑他:“这么个小笨孩,还不知道猜我的心思呢,刚才出什么现在还照着出!”但你再和五六岁的小朋友玩,赢得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还常常输!有的小孩“鬼”得很,赢了还会很开心地自报“秘诀”:“我刚才出了剪刀赢了,他还会猜我继续出,可我偏不!”
差一、两岁的孩子怎么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儿童怎么一下子变得鬼机灵起来了?这里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增强。4岁的儿童因为还不会从对方的角度来“猜”自己,所以在游戏中不会变化,也不知道掩饰(常常还没出“剪刀、石头、布”,就暴露了),所以大人才“屡屡得手”。
心理学家米德认为,在小孩常玩的“过家家”游戏中,儿童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从而提高观点采择能力。4岁的小美扮成医生给洋娃娃打针,她一手拿着一支笔(假装是注射针筒),一手边抚摸洋娃娃边安慰说:“不痛不痛,一下子就好,你是个勇敢的孩子。”她在这样的扮演中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社会规范和期望,并努力符合这些规范和期望。事实上,她的父母清楚地记得前几天她刚去打针时还害怕得不停哭闹。而透过小美玩得极为专注的游戏,我们能发现她正试图“听医生的话,说服自己”,慢慢内化他人的观点和期望,同时也是对自己“害怕打针”的安慰和疏解。
儿童有了观点采择的能力,就会慢慢“反观自身”,也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李晓文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儿童在游戏中输给了对方,4岁组的85%的被试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反应,赢的小朋友急切地要求拿奖品,有的还会对伙伴做鬼脸,输的人常常是气呼呼的,满脸不高兴甚至当场哭起来;而5岁组有55%的被试出现了掩饰情绪的反应,赢了的小朋友会有些不好意思,输了的有些小朋友还会主动帮对方挑选奖品,但表情显得不自然,脸色发红,会避开老师的眼光,眼神转来转去,好像不知道看哪里好;到了6岁组表现出掩饰情绪反应的居然有85%。
儿童开始变得复杂了,他们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心思”——知道输了的小朋友不开心,为了照顾他人的心理开始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显得“自己赢了也不骄傲”,这些都有利于儿童今后的同伴交往和内化社会规范。
同时,观点采择既有认知上的(了解其他人的观点、想法),也包括情感上的(又被称为移情,即能够意识到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如果说认知观点采择让儿童能够去理解他人,也从其他人的眼里来看自己,逐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评价日渐客观;那么情感观点采择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其他人的情感,它为儿童养成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互助、尊重等)提供了内在动机。
家长和老师们如果在儿童发展中能够提供更多观点采择的机会和尝试,对儿童的社会化,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养成都有长远的价值。
(转载自《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