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林文采:具有这种心理的话,说明他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成长,他讨厌自己的成长,他不能忘记自己对父母的渴望。这时,首先应该要求自己不要怀著太多的遗憾、渴望,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拿捏不准,要不做过头了,要么做太少了。然后,就是尝试从自己的成长中看到积极的一面,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成长?也许很困难,但是我毕竟今天活得还不错啊,而且,因为它,我还更加坚强、独立和包容……"童年生活中,一定会有遗憾的东西,但是也肯定带给过你积极的东西,无论如何,你自己走过去了,也学到了很多。所以,请接纳你自己,接纳你的成长,放下对父母的渴望。
问:那么现在,当我们能够影响孩子的童年,我们恰恰就是孩子的渴望时,是不是应该要求自己尽可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让他今后更容易接纳自己的成长呢?
林文采:孩子的渴望是属于他自己的,你没有义务去完成他的渴望,就好像你的父母没有义务要完成你的渴望。每个人的期待都是属于自己的,别人如果愿意完成你的期待,要心存感恩,如果没有的话,那只是自然。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说别人的妈妈怎样,我会跟她说:"对不起,我做不到"。而且我会让他知道,你能完成我的期待我很高兴,但如果你不能完成,我一样接受你,一样喜欢你。妈妈能无条件地接受你,那么,妈妈如果不能完全满足你的期待,你能接受妈妈吗?
问:作为一个上班妈妈,我总是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亲子时光的"质"比"量"更重要。说实话,这句话让我很宽慰,但是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的?
林文采: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觉得都重要。我认为上班妈妈有必要在小孩3岁前把工作的脚步放慢一点,做出某些调整,使得自己既能工作又不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上。毕竟,生孩子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对孩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谓"重质不重量"其实是一种逃避内疚的借口。但所谓"重质",并不是说你要不停地说他,教导他,你平静地待在他的旁边,这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安慰。等孩子再大些,你们同处一室,他做他的事情,你做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陪伴,会带给孩子安定。
问:是不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呢?
林文采:我觉得是。就好像每个人都要懂一些营养学一样,也应该懂一些心理学。而且,无论你要帮助自己还是要帮助孩子,都需要先懂得你们的心。
问:我们的父辈似乎没有多想,就完成了做父母的工作,而我们这一代的好父母之路却似乎异常地任重道远,这是为什么呢?
林文采:主要是因为社会类型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家庭就是一两个孩子,所以孩子没有一个基本的社会团体帮助他了解人与人的不同,去学习人际交往,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而在以前,从兄弟姐妹到亲戚邻居,我们可以跟十几个孩子天天在一起。玩的过程中,自己比不上人家怎么办,跟别人性格不同时怎么办,某些人性格特别凶怎么办,和谁闹了别扭怎么办……所有这些社会技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而不良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但是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机会,因此责任全落在了父母身上。所以说,现在已经不能再讲"以前我的父母没有学过,不是把我也养得很好吗"这种话。对不起,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节选自《心理杂志》.心灵探索.亲子讲堂:如何做好父母?)
PS:林文采,她是美国心理辅导学、临床辅导学博士;由国际著名的萨提亚大师 约翰·贝曼(John Banmen)博士强力推荐的萨提亚导师 。她在亲子关系,婚姻与家庭方面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下面是她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