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概念
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会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上以偏概全的错误。
举例来说,学校里学习好的学生普遍会被认为是“很乖”的;高知识分子如教师总是“高素质的”;漂亮的姑娘总是“心高气傲”的等等。
出处
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爱德华?桑代克提出,他指出,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积极光环所笼罩,他人会认为他的其他品质也都是高的;相反,则会被消极光环所笼罩。
生活中的启示
1、不受偏见影响,对待他人全面地去了解
部分研究标明,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会得到自己的验证,例如,当自己觉得某个人脾气很糟糕,就会不断的从生活实例中找出一些”证据“,从而使自己深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可能是自己的偏见带来的错误认知,不妨放开自己的评价,姑且放松的观察一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2、避免“以己度人”
有些人自己本身总是善意的,因此总是以好的方面去评价他人;相反的,一些人本身可能对社会存在疑惑,那么即使他人再表现的如何亲和,都会认为他人是“别有用心”的。这种理论标明,人对于他人的知觉实际上也常常反映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避免“以己度人”,不妨从自身开始。
3、避免“以貌取人”
即使是21世纪的现在,仍然有不少人认为,一个人的面相代表着这个人的性格甚至善恶。这种“以貌取人”式的推断,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大的偏见。因此,在认识他人或其他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尽量减少这种偏见,要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注重深层次的心理、行为结构,这样才能更好更客观的了解他人。
4、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
谈了许多的如何认识其他人,也该注意如何在他人眼中做最好的自己。初次见面,给他人留下的特征是极其有限的,其中最直观的就是外貌,其次是语言,再者就是肢体语言。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第一印象”中,不妨让自己先变得干净整洁,礼貌待人,口齿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