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心理问题
分离焦虑的那些事① | 开学啦!面对幼儿“分离焦虑”,该怎么办?

作者:晚报记者 陈琼 来源: 发布时间:2021/9/3 10:15:00

在幼儿园门口哭闹着不愿进门;看见妈妈离开号啕大哭,对拉住他的老师又踢又闹;不敢进教室,除非妈妈站在窗外陪着……开学季,这些幼儿新入学的场景经常上演。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杨凌凯介绍,虽然有些孩子暑期已经顺利完成了幼小衔接的课程,但真正面对校园生活,仍旧会对周围人物、环境的变化,产生分离焦虑

7岁儿童行为异常

原来是分离焦虑惹的祸

暑期,一名叫小熊的7岁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了杨凌凯医生的门诊室。据家长表述,小熊假期里整日在家抱着手机,兴趣班不去,学习也不学,甚至天天躲在房间内不爱与其他小朋友出去玩,家长劝说就闹脾气。更反常的是,小熊整天寸步不离粘着爸爸妈妈,父母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大喊大叫。父母觉得这样的状态不仅仅孩子反常,自己也跟着十分焦虑、担心。经过医生的诊断,家长明白,原来小熊即将上小学,孩子患的是上学前的分离焦虑。听取了医生的建议,家长也采取了些方法,复诊的时候,小熊的分离焦虑症状明显好转,家长也不再那么焦虑了。

分离焦虑多发于儿童

杨凌凯介绍,分离性焦虑症是人与其所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多发于儿童的情绪障碍中,与其发育水平不相称。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曾因与父母或主要养育者分离而焦虑,有个别甚至严重到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如上幼儿园、上学、日常生活、娱乐活动、就寝等,如果症状同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则可诊断为分离性焦虑症

分离焦虑有这些表现

杨凌凯介绍,儿童分离焦虑在生理、情绪以及言行方面都会有一些明显的表现。生理方面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等方面,还包括免疫力下降,比如上小学一周内出现感冒、腹泻等疾病。如果没有亲人的陪伴,孩子拒绝上床睡觉;或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梦魇;或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出现,家长要引起重视,很可能是分离焦虑引起的。

情绪方面也会有很多表现,比如不合群,对集体或游戏均不感兴趣,表现冷淡、少说话、反应迟钝;怕黑、怕空旷、怕见生人、怕独处一室,甚至造成失眠、梦魇、易哭、懦弱和缺乏自信;表现固执,容易态度对抗,稍不遂意即哭闹、打滚、拒食,坚持无理要求;脾气火爆,有些哭叫一二声或大哭之后突然屏气发作,呼吸停止、面色紫绀、随之短暂性抽或晕厥;还有一些孩子会有顽固性习惯,比如吸吮手指、咬指甲和衣襟,摸弄生殖器等。言行方面也会有很多特征,比如哭的声音很大或很轻;喜欢独自坐着不与人互动,目光无神;特别依恋某位老师或家中带来的物品;就餐时间不吃东西或吃得很少;不肯睡午觉;多次重复同一个句子;大部分时间独自在角落玩耍,对外界环境很少关注。

家长应该怎么做

面对儿董分离性焦虑症杨凌凯建议家长做到以下7:

01

给孩子制造短时间分离的机会,让孩子跟更多的亲人形成依恋关系,避免孩子把情感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样当孩子离开某一个亲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时候,就不容易丧失安全感产生焦虑。

02

确定好学校后,家人可以带着孩子在学校或学校周边玩玩,看一看,说一说,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有那么多小孩在一起玩耍、学习,建立学校是个快乐的地方的初步印象,继而产生加入这个集体的愿望。

03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睡觉、吃饭、穿鞋、如厕等细小环节都要让孩子试一试,鼓励孩子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04

幼儿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离开熟悉的家,面对一个新的集体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哭闹、紧张,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学。送两天歇三天或中途到校看望孩子等行为,都不利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05

幼儿离开母亲温暖的怀抱,离开熟悉的家,面对一个新的集体和陌生的老师,必然会哭闹、紧张,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学。送两天歇三天或中途到校看望孩子等行为,都不利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

06

及时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倾诉内心想法,多与孩子互动,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长此以往,分离障碍也能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07

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和运动会消耗孩子大量体能,家长可以多做些孩子喜欢的饭菜、水果、牛奶等,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帮助孩子度过在家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