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人人爱美,可如果过度关注自己的“颜值”,总觉得自己丑,并且已经影响了工作、学习、社交、睡眠、饮食等,那么就可能是病了。
记者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了解到,临床上,躯体变形障碍的患者并不少见,以年轻女性居多。他们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沉浸在假想的“不完美”中,并且四处求医,有的甚至多次整形。有研究显示,79.5%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曾有过自杀念头。医生提醒,求美的想法一旦影响到了社会、生理功能,请尽早就诊进行干预。
他们在求美之路上 “锲而不舍”
“如果不去做手术,我就活不下去了。”这是在就诊时,26岁的小方(化名)对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科主任医师程朗朗说的一句话。小方本来是看失眠的,吃了一年多的安眠药助睡,她担心药物成瘾,想戒掉。凭借临床经验,程朗朗觉得问题不简单,仔细追问下,原来影响小方睡眠的是她的下颌骨轻微内缩。“事实上,小方的内缩并不严重,如果她不说起来,别人是很难发现她的问题的。小方人长得并不难看,五官都还可以。可她就是揪着下颌骨问题不放,一定要去做整形,家里人不同意。”程朗朗说,就诊时,明显感觉得到小方的情绪波动。
24岁的小陈(化名)则是对自己的双腿不满意。从高中开始,他就为自己“长短不齐”的腿折腾,四处求医,针灸、推拿,他差不多把中医治疗手法做了个遍。毕业一年多来,他不去找工作,也无交际,大把的时间都用在“治腿”上。小陈还定制了一副鞋垫,两只相差0.5厘米,用了之后,小陈觉得自己两条腿就一样长了。“但其实,在就诊的这几年里,医生都说他的腿没问题,他自己坚持说长短不齐。”程朗朗说。
在心理科,这样的患者也不少见。25岁的小林(化名)一直对自己的高低肩耿耿于怀。他多次就诊,希望医生能给予手术治疗。但医生均觉并无问题,不建议手术。可小林没有放弃,最终还是做了手术。手术做了,小林却没有开心,还是觉得肩膀有问题。
38岁的小黄(化名)无意中发现自己背部长了一颗痣,至此,她便开始了“去痣”之路。去疤药、激光,能用的治疗手段都用了,折腾了8年,无论怎么治,小黄都不满意。这两人是该科主任医师郑维芳曾经接诊过的患者。郑维芳告诉记者,从临床来看,此类患者较多为年轻女性,近几年,就诊量明显增加。
青少年期起病 家庭影响较大
这些患者的种种表现都是一种强迫相关障碍,被称为躯体变形障碍。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患者对轻微的或自己想象出的外表缺陷予以过分关注,这种先占观念给其造成巨大的痛苦和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
程朗朗介绍,尽管躯体变形障碍患者外表正常或近似正常,但仍主观上认为自己外表的某些地方是丑陋的。他们常因此苦恼,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重复行为,像照镜子、检查自己、用化妆品进行伪装修饰等。身体任何部位均可能成为其所关注的“缺陷”部位,最常见的是脸部,关注部位常多个并存,且会随时间推移有所转变。男性多困扰于生殖器、体形以及头发稀疏的情况,相比于男性,女性关注的身体部位更多,如体重、皮肤、腹部、乳房、臀部、腿部以及旺盛的体毛,并且存在更多的重复行为及伪装修饰,常合并进食障碍。
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躯体变形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7%-2.4%。在特殊人群中,如皮肤科和整形外科的患者,该病的患病率则更高。成人患者中,女性患病率为2.1%,略高于男性的1.6%。“从临床来看,不少患者都已成年,其实,躯体变形障碍大多起病于青少年期。也就是说,在确诊和获得恰当治疗之前,已经过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程朗朗说,该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还是跟患者在青少年期自我形象不稳定相关。在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社会心理人格发展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感,所以也可以说躯体变形障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背后是个体家庭发展不良的信号,与人建立亲密感的需要。像前面讲到的小陈,他的发病就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小陈的家庭是“女强男弱”型的,妈妈是个生意人,十分强势,加上爸爸又因病痛缺少陪伴,这种与传统家庭模式截然相反的环境,让小陈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强大男性的角色,因此,他想变得强大起来,对自己身体的不满意,以及他坚持多年健身,都是为了塑造真正的男人形象,要强过爸爸。
是否影响社会、生理功能 是自判标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这种“爱美”过了
度,就是病了。程朗朗表示,自判的标准就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念头以及行为,是否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理功能,比如小陈,大学毕业后不去工作,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两条腿上。临床上,还有的患者不出门,不参加社交活动,与社会隔离。生理功能主要是指出现了失眠、饮食等问题,像不少厌食症患者,就担心吃东
西会变胖,于是吃了之后催吐,久而久之,产生了厌食情况。一旦出现上述这些情况,应该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躯体变形障碍的患者自尊低下,自杀观念和自
杀企图的发生率高,住院率高。有研究显示,
79.5%的躯体变形障碍患者曾有过自杀念头,
27.6%曾企图自杀,0.3%自杀成功。程朗朗提醒,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特别追求完美,又出现了不上学、不上班、不社交的情况,请一定带孩子及时就诊。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一味地关注自己容貌、身体上的劣势,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伤害。换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这或多或少的‘瑕疵’,才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使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要正视自己的‘小缺点’,学会接纳并爱上不完美的自己。”程朗朗表示,想要摆脱容貌焦虑,还需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丰富内涵,这样才能更加自信、更有底气。
因为不少躯体变形障碍的患者,发病较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程朗朗希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能给予孩子正确引导,让孩子形成稳定的自我形象。在与孩子有分歧时,要学会谈判,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应“温柔地坚持”,避免硬碰硬。平时在生活中,要学会给青春期孩子当“背景墙”,孩子需要时,家长就在那里,孩子暂时没有需要,就做默默陪伴孩子的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关注他,而不是样样插手、事事都管,越俎代庖地替孩子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