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有一位中年女患者,半年多来总觉肚子不舒服,动不动就喛气、打呃、口臭、胀痛、消化不良,反复在多家医院就诊,做了胃肠镜、CT、彩超和肝功能等等,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吃了西药再喝中药都没有明显改善。为此,患者苦恼不已,吃不香睡不香,整日没精打采,于是被推荐来看精神科。经精神科医生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3-4个星期,还真的调理好了。
奇怪了!精神科医生把胃病治好了,咋回事?原来,这个患者是因突遇工作和生活的较大变故,一直没有适应过来,长期情绪郁结,外化为消化道症状,是典型的消化心身障碍。经抗焦虑药物及心理行为治疗后 ,情绪改善了,消化问题也随之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心情不好时就会胃疼、胀痛、消化不良;压力过大时一些人可能表现为吃不下饭,还有一些人可能表现为化悲痛为食欲,暴饮暴食。我们通常用“互诉衷肠”“肝肠寸断”来表达情绪,那是因为,胃肠道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有时也成为我们宣泄情绪的器官。
金代名医李冬恒论在《脾胃论》中说: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两不立,火胜则乘脾土位,此所以病也。意思是除了饮食不节制、冷热不调,情绪也会引起脾胃病。现代医学临床数据也发现,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约70%伴情绪问题。
人的胃肠不仅是消化器官,它也是有“情感”的器官。胃的规律性运动好比食物加工厂,将所吃进的食物进行混和、搅拌、磨碎后形成食糜排入肠道,再进一步的吸收和排泄,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支配下进行。人在情绪稳定心情愉悦时,神经内分泌活动稳定,胃肠道消化活动能顺利进行;而当异常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波动时,大脑皮质情绪中枢会将信号传输到支配胃肠的植物神经系统,直接导致消化腺分泌失调,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久之就会引起胃肠道疾病,如溃疡和慢性炎症。反之,胃肠功能异常及炎症也会通过神经递质、血液循环系统引发精神心理和情绪的改变,这也是目前比较推崇的“脑肠轴”理论。当情绪问题影响到胃肠功能时,则会出现消化心身障碍,消化心身障碍是心身障碍在胃肠道的集中体现,属于精神医学、神经胃肠病学和消化内科学的交叉领域。在治疗这类疾病时,医生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帮助患者寻找诱因,解释情绪和胃肠病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采取必要的改善胃肠运动、保护胃肠粘膜、调整菌群失调等内科药物治疗,同时给予个体化的认知行为治疗和抗焦虑抑郁治疗。
快节奏和高竞争压力的生活方式,淤结的负性情绪,消化系统常常成为情绪的替罪羊。那么当出现消化性心身问题时,如何及时舒缓情绪和释放压力将尤为重要:
聊起来
学会认识和表达情绪。俗话说:“三分食药,七分调养”。坏心情是一种“毒素”,不能对它掉以轻心。情绪不是食物不会被消化,情绪需要被理解和肯定,需要宣泄和释放,不要羞于表达情绪,可以在合适的场合面对合适的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
静下来
当感觉自己处于负性情绪中时,做做深呼吸,让身体放松下来,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放松。比如,看养眼的花草绿植;听轻快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嗅舒缓的芳香;慢慢品味饮品或甜食;做一下按摩或拥抱自己。
动起来
研究发现,运动处方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如拉伸运动、慢跑、快走、散步等时,大脑可分泌内啡肽,有助于平复心情,获得快乐。
转移掉
转移注意力,主动走出去,去舒适放松的环境,如去户外晒晒太阳,去参加积极的群体活动,多与乐观的人接触,多想些快乐的事情,给予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