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棘手的科室 收获最多的表扬
2016/12/15 06:39 来源:温州晚报
■特色专科系列报道④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
本文导读: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有一个特殊的科室——老年精神科,这是一个特别棘手的科室。
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有一个特殊的科室——老年精神科,这是一个特别棘手的科室。
住在这里的老人不仅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且还伴有各种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好不容易稳定了他们的精神状况,他们却都随时可能因为慢性病而生命垂危需要抢救。于是,这里的医生不仅是精神科医生,还是内科医生、专科医生以及急诊科医生,除了心理诊断,还要进行内科专科诊断,也就是说他们在给患者治心病的同时还治慢性病、突发病。
这个科室的特殊,还在于,这里陪伴的患者家属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隐患。那么,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医生还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与患者家属沟通,免费为他们调节心理,教会他们如何照料患者。□晚报记者 胡海珍
特殊的笔记本
对患者病情了如指掌
记者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见到老年精神科主任土文珍时,只见她正埋首在一个看起来很旧的笔记本上。抬起头,她不好意思地笑说,记这样的本子,也是她一种笨鸟先飞的方法。
原来,这是一本特殊的笔记本,记录的都是病人的病史、病情、就诊记录、服药情况等。不是有电子病历和普通病历吗,为什么还要另外准备这样的笔记本?土文珍告诉记者,由于精神疾病患者与正常患者不同,他们过来时,往往不带病历;经常地,陪同患者看病的家属也不是固定的,每次过来,家属不一定熟悉病情,往往要回忆半天。而电子病历在记录上可能比较简单,而且常常来不及记上更多的情况;医生每天面对那么多患者,也不可能把每个患者的情况都记得特别清楚。于是,她随身带个笔记本,就能随时随地地详细记下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这样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翻开这个小本子,她就能对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
记者随意翻开笔记本上的其中一页,只见上面记录了其中一名患者的情况:3月底就诊后,病情稳定;4月份随访,医生给他开了什么药;5月份,医生给他换了国产药,精神出现波动,又更换成进口药……
记者做了粗略统计,每本平均记录了50~60个患者,如果把这些用过的笔记本叠起来已经达几米高了。
据了解,去年,该院的老年精神科门诊量达7000~8000人次,她自己一个人平均每个月就看了200多人次。与其他综合性医院的专科门诊不同的是,他们看一个首诊门诊患者要花费一个小时,这样的门诊量在浙江省内都算是比较大的。今年11月份,该科的出入院达到80余人次。而2005年,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成立老年精神科时,当时的门诊量每个月才20多人次。
看病的同时
还为家属疏导情绪
“土主任,你有没有收到我的表扬信?”正谈话间,一名患者家属推门进来,有点激动地找到土文珍。土文珍恍然大悟:“原来那几封手写的表扬信是你写的啊!”“收到就好,收到就好。”该家属开心地离开了。
在该院,老年精神科大概是收到表扬信、锦旗最多的科室了。问土文珍一共收到多少表扬信和锦旗,她说这还真没有去统计,笑说大概每隔三五天就会收到一次。
也许,你以为这是一个容易收获荣誉的地方。那么,你错了,因为这里其实是一个容易出现医疗纠纷的“重灾区”。大家有所不知,这里的大多数患者都是重症患者,大多是从各个医院转诊到这里的。之前,患者家属在照料患者和带着患者到处求医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失去了耐心,还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但是没有人会去关注这个群体。等来到这里后,患者家属会抱着最大的希望,把这里的医院和医生当成救命稻草。而当患者的病情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时,他们的情绪往往会出现一个爆发点。
土文珍曾经就碰到一对难缠的姐妹俩。她们的妈妈是个高级教师,却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病情进展很快,发病半年内就不认识家人、行为混乱,照料极为困难,曾经一天内换了7个保姆。老人曾经到北京、上海等地医院诊治,后来经人介绍转诊到这里。
当土文珍跟她两个女儿分析了患者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时,没想到她们就发飙了:难道我们没有治疗吗?你们医生都是这样的……当时,她们又哭又骂,处于失控的边缘。于是,接下来,土文珍先对她们进行了心理疏导,耐心告诉她们,老人的病情其实是治比不治好很多了。后来老人在这里治疗了2个月后,行为安静了,也配合护理了,并顺利出院。此后,患者的两个女儿每次陪老人过来复诊,她们都会连连对土文珍说:幸亏转到你这里!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对土文珍而言,之前承受的委屈和艰辛也都烟消云散了。
土文珍的查房也很特别,往往一查就是半天。因为查房就跟看门诊一样,评估患者病情、教陪伴家属如何护理等;而且查房不仅是查患者,还查家属,他们会关注家属心理状况,并及时给予疏导、安慰。
医者仁心
更关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土文珍曾经碰到一个90多岁的痴呆患者,伴有行为异常,一天中需要有六七个家人同时照顾她,为此,全家人都疲惫不堪。
通过在土文珍这里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老人只需要一个保姆来照顾了。现在患者家属每次来配药,都会留着眼泪对土文珍说:非常感谢医生帮我们摆脱了困境。
其实,一个失智老人往往影响到的不是一个家庭,而是四个家庭。土文珍说,他们从来不是在治疗一种病,而是在整合治疗,关注社会心理、家庭、患者以及家属。而他们看病时更多的也是在关注病人的感受。
比如在综合性医院,很多人去做检查,会显示什么指标异常了,医生就会给予针对性治疗,但往往忽略了患者的感受:痛不痛、哪里不舒服?对于土文珍带领的团队来说,他们更加关注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患者家属的认同感,即以医学人文为核心的治疗,比如他们给患者开出一种药,就会再三评估:这种药会给患者带来什么好处和副作用?
有一名来自丽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前在上海医院看病,患者吃的药物剂量特别多,同时在吃5种药,但病情还是控制不好。后来慕名来到这里,为了了解患者的详细情况,土文珍就带领她的团队整理了患者所有的病历。病历堆在一起有一麻袋多,4个医生利用晚上时间加班,足足用了一周时间才理顺该患者的病历,并为她重新写了一份病历,同时记录下现在的状况。患者家属特别受感动,也很配合。当土文珍找患者家属说某种药带来的副反应有哪些时,家属说了一句话:土医生,我就把妻子交给你了,你要怎么治就怎么治!在他的信任下,土文珍和她的团队用了几个月时间,把患者原来服用的5种药减少到2种,患者也很好地控制住了病情。如今,患者除了自己生活能自理,还能为家人煮饭。
对土文珍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重症老年患者,除了精神疾病外,还患有肾衰竭,住在这里整整10年了,但患者家属特别不配合,觉得他们就是有义务治疗。经历无数次成功的急救后,该患者还是由于严重的肾衰竭去世。前不久,患者家属给他们送来了一面锦旗,对他们说了一句话:最遗憾没有早点送老人过来。对土文珍他们来说,用10年的坚持换一面锦旗,里面的辛酸早已经化为了医者仁心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