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然而当今社会青少年自杀自残事件频出,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选择这么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呢?我们又该如何防止青少年自残自伤行为,尽可能减少这些孩子们埋在心底深处的痛苦呢?
针对自残自杀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个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三个方面的原因。
01
个体因素
(1)人格:
有研究表明,非自杀性自伤者具有较高的神经性及开放性, 较低的宜人性及尽责性。早期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非自杀型自我伤害(NSSI)。
(2) 情绪因素:
非自杀性自伤者面临负性事件缺乏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与NSSI 相关的情绪变量主要有: 高情绪强度、情绪表达不能、情绪调节困难等。
02
环境因素
(1)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童年期性虐待和躯体虐待、童年期忽视和成年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
(2) 父母教养方式:
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使个体形成成熟的人格, 在面对生活挫折或其他负性事件时能够以正性方式应对; 而在极端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中成长的个体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负性情绪无法应对时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如自伤)来回避。
(3) 不良生活事件:
不良生活事件是非自杀性自伤的一种应激源,事件数目的多少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在 NSSI 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4)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03
神经生物学因素
与自伤有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内源性阿片肽、多巴胺、5-羟色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其中对内源性阿片肽的研究较多。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针对青少年自杀干预,提出了6个干预行动建议,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做:
01
表达关心
当你主动说出“自杀”一词时,即使你想表达希望此类事情不要发生,但也可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这一念头的种子。尽管如此,坦诚而开放地讨论这类事情,可以给孩子明确地传达一个信号:你很在乎他/她,并且希望了解他/她的想法。
02
认真倾听
家长常常会在孩子表达自己的困难时说出类似“别再跟我说这些了”“我小时候可没你这么娇气”这样伤人的话。与其说出那些话伤害孩子,不如试着说一些如“告诉我你的感受吧”的话,然后认真倾听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03
保持联系
由于想要保护你的孩子,你可能会尝试把他/她关在家里,试图为他/她隔绝外界的伤害,但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你应该帮助孩子保持和朋友之间的联系,同时作为家长,也该拿出额外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增强孩子周围的支持系统。你们可以一起看电视,甚至各干各的事情,但“你在他/她身边”是你真正需要传达给孩子的信息。
04
有同情心
多向孩子表达你的爱,告诉孩子你对他/她的痛苦感同身受,告诉他/她一切都会好起来,并且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支持孩子、陪伴在他/她身边。
05
相信你的判断
如果孩子否认自己想要自杀,但你却怀疑他/她话语的真实性,相信你的直觉吧。防患于未然总是好过事后后悔。
06
安全第一
收好家里的尖锐器具,尽量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并在需要时尽快向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
寻求帮助?
建构并增强周围的支持系统,试着与家人、朋友、信任的人谈论自己的苦恼,尽早寻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让生命走出黑暗,让阳光照亮孩子们的世界。如需寻求帮助,请拨打96525心理援助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