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药”输液,需谨慎!

作者:陈晔 来源:科教科 发布时间:2024/10/24 13:32:58

“医生,我体质差,帮我输点营养液补补......”

“医生,我发烧啦,给我挂下盐水,让我舒服些......”

“医生,我都吃了好几天药了,还不见好,需要挂吊瓶......”

嗯?什么时候输液成为了大众心目中的“香饽饽”了?在药剂师看来,输液只是一种给药方式;但在患者眼中,“输液”=“万能”。那什么是输液呢?下面,让我们来正确认识输液吧!

输液:是指供静脉滴注用的大容量注射液(通常指容量不小于50ml的液体灭菌制剂),俗称“打点滴”“挂盐水”或”打吊瓶”,是指将提前配置好的无菌液体、药物、血液制品通过专门的无菌输液装置输入体内,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该给药方式通常在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得到有效治疗时,才选用的给药方式。

一、大众误区:

1.输液,效果好,恢复得快!

错!

当患者出现感冒发烧时,往往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这是由于患者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其实,像感冒之类的自限性疾病都有一定的病程规律,病程时间到了,病情可能就缓解了,所以输液对缩短病程并无显著效果。

2. 输液,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错!

大众患者熟知的氨基酸、糖类、脂肪乳等营养输液,其实只适用于不能进食、严重营养不良或胃肠道吸收极差的患者。因此,像借助营养输液的方式来增强体质,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还是合理饮食,作息规律。

3. 输液,住院必备!

错!

大众患者认为住院不输液,是医生对病情的不重视,是无效治疗。其实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由此可见,输液是最后的选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选择最适合患者的给药方式。

4. 输液,绝对安全!

错!

大众患者普遍认为现在技术发达,输液质量可靠,又方便、有效,又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实际上,输液是公认风险最大的给药方式。

 

二、输液的风险

1.注射剂在生产或使用中产生不溶性微小颗粒,可能堵塞毛细血管,造成血管栓塞、诱发静脉炎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输液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常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水电解质紊乱、溶血反应等。如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有较多的天然大分子物质,易引起超敏反应。

3.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肾代谢,过度输液,会增加肝肾负担,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对于身体虚弱、心脏功能不好的患者,过度输液会加重心脏负担,引发心功能恶化。

 

三、合理输液

输液是一把双刃剑,那什么情况下,能输液呢?

1.烧伤、失血、休克;

2.严重脱水、严重呕吐、严重腹泻;

3.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吞咽困难;

4.中重度感染;

5.重症、急症;

6.经口服或肌注治疗无效。

总而言之,输液是药物治疗的重要给药方式之一,有利有弊。在保障治疗安全和疗效的前提下需理性看待、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