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一开学就拒绝上学,背后是否有隐情?究竟是怎么回事?

作者:方玲梅 来源:优抚一病区 发布时间:2024/11/20 16:17:34

在卷王当道的时代,青少年厌学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孩子不仅仅是不想上学,害怕上学,更害怕家长过高的期待落空后的责骂,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院有位主任跟我说过,他曾接诊过一个高中学生,因为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对他的期望过高,孩子感到压力巨大,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个患者在小学时成绩优异,但进入初中后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难度适应不良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成绩退步明显,发展到后面只要一去学校就想装病回家。

那是什么让学生们会有如此变化?其实青少年厌学的原因复杂多样。

1.学习压力过大:过高的学业期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部分学生感到疲惫不堪。

2.缺乏兴趣:很多青少年还处于认知探索阶段,部分学生对当前所学的内容缺乏兴趣,无法找到学习的乐趣。

3.人际关系问题:每个人的性格不一,在新环境与同学或老师磨合过程当中有矛盾冲突,导致学生不愿上学。

4.家庭因素:家庭氛围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过度干预,使学生感到压抑。

5.自身心理因素: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等心理问题,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既然厌学心理已经不可避免,那怎么来解决才是现在需要的。

1.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学习及作息时间,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家长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定期与孩子谈心,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及生活当中的压力。

2.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激发学习动力。情况允许下带孩子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兴趣。可建议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自然美育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3.开家长会时可与班主任沟通如何加强班级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协作。教师应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习和心理状况,观察学生是否有被孤立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4.家长应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适度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过度干预。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5.家长及老师可以鼓励及教导孩子设定短期可实现的目标,例如:每天熟记10个英语单词或一篇古诗,每年有一次亲子旅游,逐步积累成就感,提升自我幸福感。老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复习、主动预习等。一点进步也是进步,不要羞于夸奖,增强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