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日前,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成为我市首个市级抑郁症专病中心,为抑郁障碍患者提供专业性、综合性的诊疗方案。“抑郁”成为近几年大家口中的高频词,有数据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在6.8%。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很近,尤其是那些“隐藏”的抑郁障碍,让人防不胜防。
各式各样的抑郁表现
说到抑郁,不少人想到的是情绪低落、兴趣低迷、敏感爱哭。事实上,抑郁障碍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难与抑郁联系起来。
50来岁的李女士(化名)心慌胸闷、呼吸不畅已经两个月了,她每天不想动,并且总爱想东想西,这些症状都是在她被确诊冠状动脉狭窄开始的。之前,李女士因为老公生病而压力大、睡不好,一天竟然突发身体麻痹,直接跌倒,就诊后经过检查,医生说李女士是冠脉狭窄,但并无大碍。可李女士出院回家后仍觉没力气,总感到不舒服,坐卧不宁。李女士便在诊所开药治疗,起初不舒服感及睡眠情况有所改善,后来她逐渐感觉药物疗效不佳,于是便出现前面那些症状。这是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抑郁症。
王先生(化名)今年78岁,他出现症状是在老伴去世之后。一天,子女探望王先生时,发现他没有往常那样话多,并且说话时的注意力也不怎么集中。子女没在意,可几次下来,子女发现王先生越来越健忘,以前总喜欢跟朋友聚聚的他现在连门都不出,而且一坐下来就发呆,叫他好多声也不应。子女以为王先生得了阿尔茨海默症,结果最后被确诊为抑郁症。
近段时间,小张(化名)出现了严重的疲劳感和无力感,影响了学习进度,这让她对自己的能力表现产生怀疑。不仅如此,她还挑剔起自己的长相,觉得这张脸太普通。小张夜里睡不深,白天则昏昏欲睡。睡眠不好可食欲好,她特别爱吃甜食,体重都增加了。在综合医院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被确诊为抑郁症。
这都是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情感障碍科副主任医师沙建敏接诊过的患者。他表示,这些都是“隐藏”的抑郁症,较难发现,易延误病情。如果突然出现情绪、行为等异常,可先排查一下抑郁障碍。
不可忽视的一老一小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确诊为抑郁障碍的占就诊量5.4%,其中女性占63.2%、男性占36.8%。
“这个数据跟全国的大数据还是比较吻合的。”沙建敏解释,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症、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心绪不良障碍、药物诱发的抑郁障碍等都属于抑郁障碍。
从数据来看,女性的发病明显高于男性。沙建敏分析,这主要跟女性月经期、孕产期、更年期这三个独有时期有关。女性在经历这些时期时,身体的内分泌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情绪,再加上心理的变化,可能引发抑郁障碍,因此会出现月经前抑郁、孕产期抑郁、产后抑郁以及更年期抑郁。
另外,从抑郁障碍患者的年龄占比来看,高发的年龄段在19岁—45岁,达到了31.4%。不能忽视的是“一老一小”群体,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比28.3%,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24.5%,这两个年龄段加在一起超过了一半。占比最低的是46岁—59岁,为15.8%。
沙建敏分析,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诊断出抑郁障碍,可能与他们面临的学业压力、社交压力以及网络环境的影响有关。近年来,面临躯体不适、慢病折磨、情感孤独等问题的老人,也有着不少过不去的“坎”,让其成为情绪障碍高发群体之一。因此关注青少年与老人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必要。
升级提速治疗创新
30岁的陈先生(化名)因一次职场考试失利出现负面情绪。“祸不单行”,春节后,他要结婚,可家里条件一般,全靠他自己打拼,彩礼、酒席,让他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陈先生性格内向,对压力的排解能力较差,双重刺激让他最终崩溃。他开始发呆、不讲话,觉得身边的人都在针对他,甚至在马路上听到汽车喇叭声,他也认为是在对着他按。不吃饭、不睡觉,还常常会说“很累”“没意思”“绝望了”。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周,最终他被确断为抑郁症。
在治疗上,沙建敏团队在评估之后,选择了鼻喷药物。用药两次后,陈先生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回家,后续定期门诊随访即可。
这是该院首例采用新方法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大家也没想到,对陈先生的治疗效果有这么好。”沙建敏介绍,此外,在物理治疗上,也就是经颅磁治疗,也开发了新模式。还引进了光疗仪,通过光照让患者快速改善抑郁症状。这些都是在市级抑郁症专病中心成立后升级的新疗法。
据了解,现在的团体治疗也突破了以往的医护说教式,而是搭建一个平台,引导患者自己说,他们会跟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故事、服药经验,让宣教的效果事半功倍。
沙建敏表示,专病中心成立后,不仅更加注重与物理治疗科、心理治疗中心、内分泌科等相关科室的联动,开展多学科联合诊治,还会在快速治疗上下工夫。最近,持续进行改良电抽搐治疗的郑先生(化名)完成了首次门诊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一个小时,他便离院回家了。“之前做这个治疗都要住院,现在门诊做完便能回家,省下了不少住院费。”郑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