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每逢佳节要调休:调休期间的心理挑战与调适策略
因为假期,关于调休的话题再一次登上了热搜。许多人依然无法适应要连续上六天班的节奏,“第一天就这么痛苦,六天怎么熬?”网上也随处可见对于“不调休”的探讨。
长假虽然为许多人提供了休息和放松的机会,但由于调休安排,这一期间也可能伴随着生活上的无力感、损失厌恶和从众心理等挑战。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心理现象,并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
这些讨论的背后,其实也能反映出连续工作给人带来的负面情绪,以及人们对于工作意义的追问。当我们由于无法摆脱生活压力并产生诸多焦虑情绪后,免不了会对人生意义产生怀疑。
对于调休的热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为什么每逢佳节都要被骂上热搜呢?
生活中的无力感
无力感通常发生在个体感觉到自己无法控制重要生活事件时。例如,李华原计划在五一长假期间进行一次短途旅行,但由于调休安排需要在假期后连续工作,他的计划被迫取消,这让他感到挫败和无力。
某种程度上,这些对于生活的焦虑和疑问会阻碍人们去实现自我,导致人们陷入三种无意义状态中:
虚无(无法迈向未来)
疏离(无法享受当下)
困惑(无法理解过去)
应对策略:
重新规划:即便不能长时间旅行,李华可以计划假日期间的一日游或在城市周边的自然探索,这样可以恢复控制感,同时享受假日的乐趣。
日常小确幸:在连续工作日中安排小的激励,如喝喜欢的咖啡、短时阅读或散步,以提升日常的幸福感。
损失厌恶
对于打工人而言,自己该休的假其实一天没多,但却平白无故地损失了周末,不由得产生一种自己被当猴耍的感觉。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损失厌恶,可以解释这样的现象。
所谓的损失厌恶,描述了人们对失去的东西比获得相同的东西更加敏感的心理状态。张伟在假期结束时感到异常焦虑,因为他过分关注即将结束的休息时间而不是假期中的愉快经历。
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可以是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那么多。
换句话说,在路上捡到100块钱,可能会让我们开心一小时;但丢了100快,却可能让我们难过好几天。
这样的负面偏差让我们对损失了的未来的双休日非常敏感,而这也造成了我们对调休这种行为和持续工作的抗拒。
应对策略:
客观评估:我们可以写下假期中的美好时光和成就,这有助于认识到虽然假期结束,但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充实和恢复。
平衡心态:通过思考工作的积极面,比如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或是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和社交机会来减轻对假期结束的焦虑。
从众心理
其实很多网友本身并不反感调休,但是网上热议让他一同参与这个话题。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为了获得归属感或避免冲突,而跟随群体的行为或意见。并且在网络的快速发展下,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变快了很多,同时加强了信息的覆盖范围与互动性。也就是因为网络信息的独特性,赋予了网友的个体性与自主性。网友开始脱离被动模式,主动寻求自己所想要的信息,又在互动性的驱动下,网友们及时反馈给网络。
所以不难看出,外界的人群都在讨论,“我不玩就不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所以跟随大众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方式,而且能在一个有回馈的网络环境中,能得到更多的乐趣。
心理调适的总体策略
保持积极心态:尝试看到每种情况的积极面,如调休带来的额外工作时间,可以用来完成更多工作或学习新技能。
维持日常节奏:假期中也应保持一定的生常生活和工作节奏,这有助于身心平稳过渡回工作状态。
增加自我照顾:确保在调休期间获得足够的休息和营养,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以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社交互动:与亲朋好友保持适度的社交活动,分享感受,互相支持,减轻压力。
调休期间可能带来一些心理挑战,如生活中的无力感、损失厌恶和从众心理。通过以上策略,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使假期更加充实和愉快。关键在于重新获得生活的控制感,合理调整对假期结束的看法,维持自我真实,并通过自我照顾和社交活动来支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即使面对调休安排和长时间的工作压力,我们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享受假期带来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