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从欢聚到别离:“留守”老人的孤寂有谁懂?

作者:杨雪珍 来源:精神综合三病区 发布时间:2025/2/21 13:32:46

元宵节过后,正月的热闹劲儿也就慢慢消散了。大街小巷里,鞭炮声渐渐稀疏,张灯结彩的场景也逐渐褪去,春节时的欢聚时光,随着假期结束,子女们陆续返程,家中的热闹也成为了过眼云烟,给“留守”老人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寥

在别离的那一刻,老人心中的落差感尤为强烈。先前还热闹非凡的家,瞬间变得冷冷清清,老人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面对的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他们开始想念子女的声音,想念孙辈的笑脸,孤寂感油然而生

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老人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陪伴的渴望。他们渴望子女能多打几个电话,关心一下自己的生活;渴望孙辈能在身边撒娇,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们也会回忆过去的时光,想起年轻时为家庭忙碌的日子,感慨岁月的流逝。

对于一些老人来说,这种孤寂还伴随着深深的失落感。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家庭的中心,对子女的生活渐渐失去了参与感,仿佛自己被时代和家人遗忘。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让他们陷入了更深的孤独之中。长时间的孤独,不仅让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

据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老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及心血管疾病等等,主要表现为:

◆“留守”老人因为长期患有各种疾病,缺少家人关心和呵护,对自身健康高度关注但对疾病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药物知识,对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产生恐惧,如疾病加重或变化便会产生更严重焦虑症状

也有部分留守老人是因新发患有某些重性躯体疾病或者家庭严重变故,使心理遭受打击,产生恐惧心理;

长期患病“留守”老人还会担心生活和治疗得不到保障,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导致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加强社会关注:让“留守”老人不再孤单

面对“留守”老人的孤寂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社会各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要完善医疗条件,加大对医疗卫生的资金投入,确保留守老人有医可寻。为了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率,定期对“留守”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大程度的防止留守家庭因病返贫。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保障体系,采取多种举措强化家庭养老功能,让老年人养老更舒心。

▲发挥社会组织在“留守”老人精神慰藉、心理辅导、关系调适的专业优势,通过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个别化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在老人间培养和保持积极健康的氛围和状态,解决“留守”老人精神空虚、关爱缺失的问题。

▲发挥家庭的情感支持作用,让老人真正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促进老人的身心愉悦,切实提高晚年生活质量。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家庭是子女和老人们之间亲情的纽带,应该懂得经营与维系,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

▲改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很多老年人对养老院、敬老院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进养老院养老会很没有面子。在加强社区养老功能的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途径,引导“留守”老人转变观念,从自身做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互助养老的养老新观念,积极进行再社会化。通过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减少“留守”老人的孤独感和对子女心理上的依赖,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乐。

“留守”老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在社会转型、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将会长期存在,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生活,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合作,不断满足老人在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他们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