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一、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2-3岁前)显现。它属于“谱系障碍”, 强调症状的多样性和程度差异,意味着不同个体的症状差异较大,轻者可能仅表现为社交困难,重者可能伴有严重语言障碍或智力问题。
二、自闭症与孤独症的区别?
“自闭症”与“孤独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中文译名,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均对应英文术语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差异主要源于翻译习惯和地区用词偏好。
三、自闭症从何而来?
1943年,美国医生坎纳(Leo Kanner)首次系统描述了自闭症,但人类对它的认知仍有限。目前研究表明,自闭症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但并非单一基因导致。
环境因素:孕期感染、高龄父母、早产等可能与发病相关,但无直接证据。
需明确的是:自闭症与父母教养方式无关,也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大脑神经发育的异常。
四、自闭症的表现形式
1. 社交沟通障碍
缺乏眼神交流,难以理解他人情绪或表情。
语言发育迟缓(如3岁仍不会说话),或重复刻板语言。
2. 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
重复动作(如转圈、摇晃身体)。
坚持固定流程,抗拒变化(如路线、物品摆放)。
3. 感觉异常
对声音、光线、触觉过度敏感或迟钝(如捂住耳朵、拒绝穿某些衣物)。
五、如何治疗与干预?
目前自闭症无法“治愈”,但早期科学干预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1. 行为干预
ABA应用行为分析:通过奖励强化正向行为,减少问题行为。
结构化教学(TEACCH):用视觉提示帮助孩子理解日常活动。
2. 语言与感统训练
语言治疗师帮助提升沟通能力,感统训练改善感觉过敏问题。
3. 药物辅助
仅针对焦虑、多动等伴随症状,需遵医嘱。
六、父母该如何做?
1. 早发现早行动
警惕预警信号(如1岁无眼神交流、2岁无语言),及时就医评估。
2. 接纳与耐心
理解孩子的特殊性,避免强迫“正常化”,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沟通。
3. 建立规律与安全感
固定作息、减少环境变动,用图片或日程表帮助孩子预知变化。
4. 寻求专业支持
参与家长培训课程,加入互助团体,避免盲目尝试“偏方”。
5. 关爱自己
照顾自闭症孩子可能压力巨大,家长需保持身心健康,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七、社会需要更多理解
自闭症孩子并非“怪异”或“天才”,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消除歧视、提供包容的教育与就业环境,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社会。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有独特的潜力,科学的爱和陪伴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