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小张是一位漂亮的瑜伽教练,最近因为身材焦虑住院了。她总觉得自己太胖,已经有两周没怎么进食食物,单靠喝水、牛奶、代餐品维持日常生活。这不,晕倒后她被家属送入医院了。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餐桌美食应有尽有,走在大街上,“胖子”体型的人也越来越多。而因肥胖引起的健康问题也是层出不穷,20多岁脑梗、心梗的案例也是不在少数。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为19%,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为10.4%,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同时,肥胖不仅会导致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还会增加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专家指出,超重肥胖儿童往往合并多种代谢紊乱问题,还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国家喊你减肥”“国家不允许你太胖”等话题格外亮眼。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到的——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号召全民通过科学方法改善生活方式,抵御超重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研究表明,肥胖人群通过减肥可以抑制200余种如高血压、 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为了减肥,很多人尝试过极端节食、代餐甚至减肥药,但往往反弹快,甚至损害健康。科学减重需要医学干预,而非盲目尝试。
究竟何为“体重管理”?到底多重需要减肥呢?
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重观,体重管理绝不等同于单纯的减肥,而是侧重科学管理。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胖”不等于真的胖,关键看体重指数(BMI)。具体方法是:测量体重、身高,用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算出的数,就是体质指数。如体重50千克,身高1.6米,那么,体质指数就是50÷1.6²≈19.5。
针对中国人的体形,判定标准:中国成人(18岁及以上)BMI<18.5是体重过低,BMI在18.5~23.9之间表示体重正常,BMI介于24~28之间表示超重,BMI≥28则是肥胖。BMI大于32.5以上,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的肥胖患者可以考虑减重手术。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采用腰围和臀围比测定腹部脂肪分布,男性的腰围≥102厘米、女性的腰围≥88厘米作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作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中国针对腰围提出的标准为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作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
究竟怎样减肥才科学?
体重管理不等于节食!每个人的体质和肥胖原因都不同,因此减肥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结合医学评估、营养指导、运动处方、行为干预等综合手段,形成个性化方案减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久保持的过程,要保持信心,不要急于求成。
1.专业医师或营养师根据个体特征如体脂率、代谢水平、健康状况,制定的涵盖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的个性化方案。
2.科学合理的减重速度是每月减2~4公斤。
3.饮食上要做到重视早餐,不漏餐,建议在下午5~7点吃晚餐,之后除了喝水就不要再吃东西了。进餐顺序先蔬菜,再肉类,最后主食,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进食量。
4.运动对于减肥是至关重要的,多数肥胖人群、儿童、中老年人群适合选择低、中强度有氧运动,包括步行、骑自行车、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瑜伽等;年轻、体力好且无严重慢性病的人群适合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包括爬山、健美操、跳绳、舞蹈、划船等;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5分钟。
5.合理睡眠同样不容忽视,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
6.还可以采取中医减肥。中医辨证后可根据个人体质采用穴位埋线、调泌针法、耳穴疗法、中医药浴、脐灸法、刮痧等中医技术进行减肥。
7.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对于严重肥胖或伴有其他健康问题的患者,药物治疗是一个有效的选择。如奥利司他,是非中枢性作用减重药,是胃肠道胰脂肪酶、胃脂肪酶抑制剂,减慢胃肠道中食物脂肪水解过程,减少对脂肪的吸收,促进能量负平衡,从而达到减重的效果。配合平衡的低能量饮食,能量脂肪吸收减少30%,体重降低5%~10%,并能改善血脂谱、减轻胰岛素抵抗等。
8.心理支持
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和生活习惯上的问题。因此,心理支持在逆转和治疗肥胖中同样重要。肥胖人群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信心,克服减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如何科学减重这一关键问题上,大众认知常常存在误区。大多数人觉得,既然吃胖了,那就靠饿来解决,这是极其不科学的做法,被称之为极端减肥。这种极端方式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减重效果,反而会导致正常肌肉大量流失,进而引发身体诸多不适,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要避免不吃主食、只吃素食,不吃早饭、只吃粗粮等减肥误区。减肥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人而异,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科学合理的方法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