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我院临床心理科和普通精神科女病区相继收到了患者的感谢信,虽然之前他们收到过很多患者送来的感谢信,但这两封感谢信对他们而言却分外特殊……
从抵触到感激的转变,他经历了什么?
一个多月前,一位16岁男孩因双向情感障碍收治在临床心理科,患者刚来院时候,情绪兴奋,觉得自己能力比任何人都强,稍不如意,就会与人发生口角,经常在病房大吵大闹,辱骂医护人员,砸门砸玻璃,不肯配合服药觉得服药就低人一等了,动不动就要打110报警、要打市长热线投诉,甚至扬言要自杀。作为一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这种场景医护人员会经常遇到,但面对情绪躁狂的病人,工作人员只能先耐心地进行劝说、安抚,帮助患者慢慢平稳情绪。刚开始的一段时间,病人的情绪一直不稳定,在主管医师陈茹茹耐心细致治疗下,在心理治疗师的积极干预下,在护理人员的鼓励和细心护理下,病人积极配合治疗,病情逐渐好转,开始和病房里其他的病友聊天,主动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文体活动,人心境逐渐平和,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成为病房的活跃分子,亲切的称病房里护士为姐姐、哥哥。
11月2日,男孩病情稳定,即将要出院的他,腼腆的捧着一封装着感谢信的大红信封来到病房护士站,欲言又止,最终鼓起勇气把感谢信送到了护士的手上,里面装着一封感谢信,在信中,他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病房医护人员的谢意。信中写到:我也许是你们职业生涯中千千万万病人中的一个,很快,你们会忘记这个名字,但在我心中,每每想起我的过往时,会记得,有这么一群人---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这群善良的人,为了我,与我一起努力过,也可以说我的蜕变是因为有你们!
病房的工作人员回忆说:小男孩刚住进来时,因情绪特别高昂,每天他的主管医师都会详细对他的状况进行询问,有时,小男孩脾气特别冲,提出的问题也十分尖锐,“我要住多长时间才可以出院,什么时候能出院?再不让我出院我就投诉你们”。主管医师耐心的从患者入院时的病情讲起,阐述不同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周期的差异。但病房的工作人员很耐心的给予耐心的解答,让病人安心配合治疗。
一位白发苍苍老父亲的感激之情
11月2日上午,“叮咚”“叮咚”普通精神科女病区病房的门铃声跟往常一样的响起来,护士迎进来了一名患者家属,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是病区医护人员的老朋友了,老人正吃力的往门内搬一个纸箱子,护士忙上前帮忙,看到他身后竟然放着4个大纸箱,都很疑惑他带了什么来?老人说,他一大早就从家里出来,带了老家的特产--桂圆和莲子,怕把东西压坏了,刚刚从车站特地乘出租车来医院,这些东西是特地带过来感谢医护人员精心照顾他女儿的一点小心意。
一个多月前,老人的女儿刚送来医院时每天愁眉苦脸,不说话、不吃饭,整天躺在床上,不愿参加病房活动。第一个星期,老人大老远辗转了好几趟车来医院来看望女儿,女儿连面都不愿意见,老人非常伤心但又十分无奈,老人向病房的工作人员诉说他的内心的痛苦,因为女儿患有精神疾病,他不仅要寸步不离的照看女儿,他还是家里的顶梁柱,即便年纪这么大了还要肩负起家里的一切,说完这些老人的眼泪不自觉的掉下来,现在这么远赶来看女儿,女儿却像不认识自己一样。看到老人的不易,病房的工作人员连忙安慰老人,让老人放心把女儿交给医护人员。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后,老人就先回家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在医生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师的心理辅导,护士的生活照料、精心护理下,患者的情况渐渐好转,会主动跟工作人员聊家常,配合吃饭、吃药,主动参加病房组织的文娱活动,走出病房参加户外体育锻炼。他父亲来看望她时,她不仅笑容满面,还拉着父亲的手问长问短,关心家里人的近况。看着女儿的转变,老人是由衷的高兴。
今天,老人来接女儿出院,在与医护人员聊天时,只见老人从衣服里兜掏出一张信纸,不知所措地递给工作人员,信纸还带着老人的体温,上面写着老人最质朴的感谢:感谢天感谢地,谢谢全体医生,谢谢全体护士!老人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这封信都是自己想说的,也是自己一笔一划写出来,虽寥寥数语淳朴的文字,但老人将医护人员与天地相比,那是何等的信任,在场的医护人员深深的被老人的信任感动。
作为一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每天的工作量、工作强度都很大,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和不可控性,一线的医护人员时常有挨打的情况发生,真的可以说是忍辱负重,每天面对病房里每个情况各不相同的患者:有的打打闹闹,有的哭哭笑笑,有的要求换房,有的要求换床,有的怕热,有的怕凉,有的病号骂护士,有的不服管理……而医护人员,都是一一耐心劝导。这些事若不身临其境是无法了解的。由于很多病人是社会三无流浪病人,没有家属陪伴,工作人员有时还要充当家属的角色,逢年过节,为病人举办各类活动,营造家的温馨氛围;上夜班的护士,查房时,发现有人把被子蹬开了,就为患者盖好被子;寒冬来临时,医护人员会积极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为流浪精神病人捐赠保暖衣物,帮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虽然在工作中,有时会有一些家属的不理解和责难,但更多的是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尊重,一句简简单单的感谢和一句理解却医护人员温暖很久,让他们对未来的工作更有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