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这里让患者有尊严地“谢幕”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2 14:05:00

中国人十分避讳谈论“死亡”一词,但生老病死,却是每个人的必经过程。

临终关怀、安宁疗护这两年渐入人眼,其不以治疗为目的,而是让患者体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光景。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自2018年11月挂牌温州市老年康复中心以来,在为老年患者提供医养服务的同时,也一直探索临终关怀之路。截至目前,这里已经送走了13名老人,让生命得以有尊严地“谢幕”。

一幅画面: 生命终将戛然而止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西山院区康复医疗病区有2层,共54张床位,最多的时候住了48个人。其中3楼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70岁的李阿婆便是其中之一。

李阿婆是去年4月入住的,入住时处于昏迷状态。记者看到,李阿婆身上插满了管子,陪护正在为她更换尿不湿。“这是目前所有患者里面病情最为严重的。”该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焦军强提到李阿婆不由得一声叹息。李阿婆是永嘉人,因为脑血管病变昏迷,并发癫痫。当时,救治的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李阿婆的儿子却始终不肯放弃。从医院ICU出来后,儿子在家照顾了李阿婆约半年,但因反复癫痫发作,肺部也出现了感染,李阿婆的儿子没有足够的看护能力,后经朋友介绍,将妈妈送至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经过精心康复治疗及护理,虽然李阿婆的癫痫发作次数较之前减少,但因为反复肺部感染,并发呼吸衰竭,为了维持她的生命体征,在征得家属同意之后,我们给李阿婆插了鼻肠管、胃管、尿管以及深静脉置管,并且使用了无创呼吸机辅助下高频氧疗。可以这么说,一旦拿掉呼吸机,拔掉这些管子,李阿婆的生命将会终结。”焦军强告诉记者,像李阿婆这样昏迷的患者,目前有5名。

据了解,目前,西山院区康复医疗区入住患者33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14人,而这14人中有4人是90岁以上的,年龄最大的为99岁。“这些老年患者较多是躯体疾病,也有些伴有精神疾病。一些较轻的,可以通过治疗、康复,顺利出院。病情较重的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也许会在这里度过余下的时光。”焦军强说,在2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先后送走了13名老人,有在这里住了几个月,也有住了1年多的。虽然他们终究绕不开国人一直避讳的“死亡”话题,但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都是安详地、有尊严地完成了“谢幕”。

一句交代: 让他无痛苦地走完最后一段路

“医生,请尽量救,能救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但我希望他没痛苦、无创伤,有质量地走完最后这段路。”这是几乎所有患者家属都会说的一句话,而这也正是临终关怀的最大意义。

焦军强介绍,在我国,讲得最多的其实是安宁疗护,包括临终关怀与舒缓医疗。临终关怀是指为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通常为6个月或更少,提供综合性的照护服务,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其目的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寿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患者余寿的质量。舒缓医疗又称姑息治疗,是为无治疗希望的末期病患提供积极、人性化的服务,主要是控制疼痛,其更多针对癌症患者。

52岁的朱女士是一名腹膜癌患者,家属带其四处寻医,但最后给出的答案都是:不用治了,回家吧。送到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时,家属就只提了一个要求:减轻疼痛。之后,焦军强给予朱女士微泵止痛治疗加营养支持,让其度过了有质量的半年。为此,家属还特意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焦军强表示,如何做好安宁疗护,他们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他看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个细节的叠加。就比如,他们的查房,一天起码3次,医护都是24小时上班。“高龄患者,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只有细致更细致,才能减少意外的出现,并及时应对。”再比如,他们的团队,除了医生、护士,还有心理医生,必要时,心理医生也会参与到谈话、安抚等工作中来。他们还开设了临终陪护室,由家属陪伴患者度过最后的时光。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他们还会帮其申请慈善救助,减免医疗费用。

“国内的临终关怀也是刚刚起步,到底做到何种程度并无标准。我们也只能借鉴国内一些做得不错的医院,弥补自身的不足,让这门学科在温州落地开花。”焦军强说。

一份责任: 尊重逝者,抚慰生者

西山院区康复医疗病区收获锦旗无数,但没有一面被挂出来。病区团队看到这些锦旗时五味杂陈,是工作做得好,得到家属的肯定,当然反过来说,也可能是一条生命的离世。这个团队是离死亡最近的人。

“今天你在照料的人,明天可能就看不见了。有新来的护士说压力太大。”该病区护士长小朱毫不掩饰地说,新人都得适应一段时间。她告诉记者,整体来说,这些患者家属的情绪还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来院前的治疗、抢救以及若干次的病危通知,让家属都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有的家属跟她说,连寿衣这些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每每此时,工作了10余年的她也不禁心里一酸。

前面提到的李阿婆的儿子,是病区公认的大孝子,他不惜辞职、卖房,从来不曾放弃对母亲的治疗。他希望母亲体面地走,却在一次次病危之时,让出自己“不能让母亲痛、不能让母亲有创伤”的底线,看着母亲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看着她只能靠鼻肠管喂食、靠呼吸机呼吸。“我能理解他的想法,但不支持他的做法。”焦军强说,临终关怀里有一点提到,共同面对死亡。这便是对患者家属而言的。中国人十分避讳谈论“死亡”,因此国内才有了“安宁疗护”这样的叫法。但其实,这是一个谁也避不开的现实问题。对患者家属的宣教也是临终关怀其中重要一环。“从开始入院,我们便会跟患者家属谈及死亡问题,乍一听,有点残忍,但越早让家属接受死亡这一现实,无论对其自身还是患者来说,都不失为一件好事。家属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同时给予患者支持,从而达到‘关怀’的目的。”

因为身处一家专科医院,这里的医护都有一定的心理知识储备。尤其是护士,靠着过硬的本领,平日在做好对患者的照护时,也会给予家属强大的力量支撑。“有时候不用多说什么,就帮家属擦擦眼泪,给他一个拥抱,或者只是陪他坐一会儿,让他们感受到真切的关心,便体现了我们的价值所在。”小朱说。

商报记者 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