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独守空巢 陷入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14 15:35:00
“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说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事实上,如今老人们生活中的吃喝问题已经不是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老人们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空巢老人”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焦虑、失落、抑郁、恐惧、失眠、头痛、食欲不良等, 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这些症状如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老年人性格变得孤僻、自闭, 内分泌紊乱, 免疫力下降, 严重时甚至可以引发老年痴呆。有人将上述表现定义为“空巢综合症”。简言之,空巢综合症是指父母因子女离开而难以适应, 同时因缺乏关爱、与子女沟通障碍等产生的一系列身心症状。首先,父母因孩子离开而产生的一种不良感受或情感压力。其次,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 空巢综合症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即消极性与积极性)。消极方面, 老人常常会觉得被子女抛弃或被孤立, 由此而变得悲伤、焦虑、抑郁、失去信心、自我否定或低自尊等;积极方面则是老年夫妻一起积极应对, 和谐相处, 用其他方面来弥补孩子的缺失, 经过一段时间的角色适应后, 症状逐渐消失。国外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正因为孩子不在身边, 反而能充分享受自由, 用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结识朋友、休闲娱乐等。最后,空巢综合症的形成还伴随着多种生活事件的发生, 如退休、更年期等。因此,空巢综合症的成因要结合子女离开、其他重要生活事件以及所处的文化背景等来综合考察。这需要提早预防,做好他们的心理保健以及学会一些自我调整方法能让“空巢老人”更好的安度晚年。第一, 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并保障其安全,这是维护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第二, 加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对于空巢老人来讲, 子女的支持应排在第一位, 其次是邻居, 最后是同龄朋友。对于子女来说为了避免老人出现分离焦虑,应该常回家看看,老人此时需要被爱、被关注,子女在能力范围内应当多陪父母聊聊天,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对于老人来说,应该找点事情来做,也要多理解子女,不可过分的依赖子女。第三,促进空巢老人自身认知的改变, 倡导积极应对老化。
②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如画画、书法、钓鱼等,有了一种兴趣爱好并将之陪养成为习惯,那么孤独也会慢慢远离自己,慢慢的就会觉得原来生活可以更精彩,自然就会摆脱那种无成就感了。③多参加社会活动,和老同学、老朋友、老邻居聊聊天、打打麻将都是一种排解孤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