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这些家长的孩子各个年龄段都有,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还有已经成年的“孩子”。既然“说谎”如此普遍和引人关注,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说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把谎言定义为存心误导别人的有意行为,事先未透露其目的,并且对方也没有明确要求被误导。
在定义中,谎言包含三个部分——事实、意图和信念。
1、所说的不是事实
2、说的人知道所说的不是事实
3、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认为它是真的
儿童说谎的原因
毫无疑问,儿童说谎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在研究中发现,儿童经常对父母和老师说谎,也就是说对熟悉的人说谎。
儿童会因为奖励说谎。奖励是一种外部诱因,可以影响儿童,从而使儿童改变行为。奖励对儿童的吸引越大,出现违规的行为就越多。
Wilson发现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大孩子(哥哥或姐姐)比小一点的孩子更会说谎。说谎普遍的原因是为了躲避违规的责任,指控弟妹,并且获得对弟妹行为的控制权。如果父母允许年龄大一点孩子第一次说谎,那么这个孩子更有可能第二次说谎。
在一项对小学生为什么说谎的调查中发现,有40%的学生表示没办法了才说谎,12%的学生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所有撒谎的人中撒谎的原因是害怕父母或老师的批评(51%)、为了逃避责任(22%)、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16%)、为了得到表扬(11%)。做错事的学生面对过于严厉的老师和家长最容易说谎。尤其是,如果他们之前说了实话遭到了责罚,儿童为了避免再次受罚,往往使用谎言,顺着家长或教师的期望回答问题。而一旦谎言得逞,儿童以后就会以更高明的手段说谎。
对儿童说谎行为的建议
无论如何,说谎即使是儿童发展的普遍现象,但仍然是一种错误行为,教育者需要引起重视,并结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引导和教育。
~1~
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要对说谎的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不要遇到孩子说谎就上纲上线到“品德败坏”,严厉责罚;或者慌乱不知如何是好。家长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要先让自己平静之后再去面对孩子,了解情况或进行教育。
对于幼龄儿童来说尤其要先区分他是因为混淆了想象和显示还是有意识的说谎。如果是前者,那就需要继续观察,不要马上给孩子扣上说谎的帽子,而要帮助儿童区分想象和显示,促进其心理的发展。
在发现儿童说谎之后,教育者需要了解儿童说谎的原因。然后再作下一步的决定。避免非好即坏的极端两分法思维。有时候过于苛责、管得过严往往是儿童说谎的环境因素。儿童的正常需要被剥夺,合理愿望得不到满足,儿童就会以说谎来满足愿望。如果儿童难以达到教育者的高要求时,也会以说谎逃避可能的责罚。家长和教师如果发现孩子说谎的原因是想自我保护或者满足自己的愿望,就需要对孩子的愿望进行了解。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教育者需要有正确的奖惩观。
★需要指出说谎是错误的行为
要让孩子理解“说谎”是比“做得不好”更严重的错误行为。即使惩罚孩子,也要让孩子明白是因为说谎受罚,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受罚。同时,如果孩子告知了事情,也要对孩子的诚实进行肯定,强化他的正确行为。
♥孩子的愿望是合理的应该进行满足
如果要求太高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合理的标准。即使孩子的愿望不合理,也应该尊重孩子,耐心解释,并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创造诚信的氛围,给孩子说真话的空间。
~2~
家长和教师都应该创设良好的“诚信环境”,让孩子又可以学习诚信的榜样和环境。试想,家长如果说,“孩子,你说实话吧,说了实话就不责罚你了”。但是当孩子据实以告之后,对孩子还是一顿责骂甚至体罚。那孩子下次就会以说谎逃避惩罚,一旦说谎成功很可能继续说谎。同时,家长这样的处理方式,实际上给孩子树立的是说谎的榜样,而不是诚信的榜样。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家庭教育的环境就不是诚信的,家长没有遵守“说实话就不惩罚”的承诺。所以,家长需要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呈现更积极有效的交往策略,教会孩子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说谎。
李康等人的跨文化研究表明,在要求儿童承诺守信之后,要求孩子回答是否违反了实验规定。北美地区的儿童说谎率下降了30%,而中国儿童的说谎率没有降低。这反映出我国儿童对承诺不负责任。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担忧,因为儿童的态度反映出周围环境对承诺的态度。因此教育者应充分履行诺言,不轻易许诺,承诺之后履行诺言。如果实在无法达成,也要诚恳致歉,弥补缺失。
~3~
与孩子讨论说谎和诚实,讲诚信故事也是可行的方法,对预防说谎有积极意义。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选择的故事要有不同。实验表明,有积极正面信息的故事特别适用于低龄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反向推理的能力低,所以反面教育不佳。故事需要向孩子表明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而不是做错了会受到惩罚。研究表明,《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要好于《狼来了》的故事,因为前者作出了什么行为是正确行为的定义;而后者只是一种惩罚,会让年幼儿童感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