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儿童发展中的第二逆反期——青春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9 10:16:20
       青春期是儿童的第二逆反期,这时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体验着“疾风骤雨”式的变化: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使他们感到不适应,出现不平衡的感受及种种矛盾和困惑。思想上更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导致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青少年逆反的表现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是“自我中心”,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也为自己制造“假想观众”。青少年逆反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当某人或某群体成员的言行引发其反感时便会排斥或否定该任务或该群体。有时因情绪左右,对其反感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排斥,而不会具体划分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对的。
       青少年反抗的形式有外显的和内隐的两种。他们可能在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主要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且往往具有突发性,难以自控;事后平静下来也会后悔。在个体的神经系统发展中先发育兴奋性而后发展抑制性,两者发育完全要在青春期后期,或成人早期。所以,青少年一旦有外显的反抗行为就会显得冲动而缺乏控制。二是将反抗隐于内心,表现为冷漠、被动。采取这种方式的青少年很痛苦,心理压力大。如果这种不良的心境长期存在,难以排解,可能导致当事人产生心理障碍。
青少年逆反的原因
1、争取平等地位
        青少年已经有一张成人的脸,他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长大,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其他人平等地对待他,承认他的独立自主性。如果父母对此缺乏认识,一味地把他们置于“孩子”的地位,以保护之名予以约束和控制,就会导致青少年的反馈,使亲子矛盾凸显。
 
2、观念上的差异
        教师和父母在教育钟如果只是把观点强加给青少年,而不倾听他们的观点,那么青少年会抵触或拒绝接受。从而表现出观念上的某种对抗。
 
 因材施教   积极引导

       青少年“逆反期”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家长和教育者能积极引导,因材施教,这样才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顺利成长。如果环境没有给予青少年合适的表达机会或者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成长受挫,产生心理问题。
     01、 家长和教师要认识到青少年叛逆是正常的行为具有积极性,关键在于引导。逆反心理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对自我认识更客观全面。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发展为逆反心理提供了心理基础,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在叛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情感体验,发展情绪智力。逆反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形成健全的人格。
      02、要尊重青少年,创造民主环境。家长和教师不要事事限制管教,要信任孩子,在某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给予青少年更多的自主权,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医院解决问题,即使有一些失败和错误也可以包容原谅。当然,家长应该把握尺度,要有适当的监管,以免走向极端。例如,对于青少年的同辈群体活动,可以允许孩子参加,但是需要按时回家。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学校允许的服装等。
     03、 多和孩子沟通并给予理解。由于青春期这一阶段的特殊性,他们并不再像儿时那样崇拜自己的父母,也越发感到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青春期孩子第一倾诉对象已经不是父母,而转向同辈群体。
       注意,沟通中家长的任务更多是倾听和了解,而不是说教。家长跟孩子的关注对象不同是常有的,但是家长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表达,不要在孩子还没有说完之前就妄下判断,这样只会使孩子对你关上心灵之门。只有让孩子觉得被理解了,才会愿意被你了解。危险不在于孩子做了忤逆的事情,而在于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做了什么。当家长成为最后被通知的对象,事情可能已经很严重了。家长的倾听就是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学会倾听,这是最终非常重要的人际技能。在人际交往中,最受欢迎的人往往不是最会说的人,而是最会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