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你经历过“童年情感忽视”吗?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5 16:05:00

        同志们 , 以下的场景是否十分影响深刻:

      “我和你妈在外面这么忙,不就是为了给你个好点儿的生活吗?我们怎么不在乎你了?!”父亲用失望的眼神看着孩子。

       他觉得她根本不懂他们的苦心,不懂他们这么奔波是为了给她更好的生活,让她上更好的学校,让她可以好像能有个美好的未来,但孩子想要的只是他们和她相处的时间能多一点,能在孩子向他们伸出双手想要个拥抱时给她一点回应。

       同样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想和爸妈多呆在一起,但爸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有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总觉得爸妈对自己的爱少了一点。手磕破了委屈的想跟他们撒娇,却只有一句冷冰冰的“怎么这么笨”。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童年期情感忽视。

 

      在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探索很大一部分来访者活得不快乐的原因,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早期生活经历时,发现大多数人都有被父母忽视或者抛弃情况。如何理解父母的忽视与抛弃这个概念呢?他个人认为:父母不能恰当的回应儿童心理需要即可以认为是对儿童忽视与抛弃。通过深入探索还发现有一个规律,这种忽视与抛弃发生的年龄越早,则他们后面呈现的心理问题越多,也越严重。

什么是童年期情感忽视?

 

     童年期情感忽视——简称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临床心理学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由于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创伤。

      你有过那种很努力的考到了全班前几名,兴冲冲的和父母讲,得到的回复只是“又不是考了第一,这你就骄傲了?”的经历吗,尽管我们的父母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这种忽视性的回应确实会给我们造成创伤。

      和家庭暴力或是儿童虐待相比,情感忽视的表现形式极其隐秘。Dr. Jonice 总结情感忽视的表现有多种形态,从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不关注子女的真实心声,到忽视孩子的情感体验,造成他们的低自尊与自卑等等……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指榜样作用,亦是指孩子能从父母那里找得到回应和反馈。

       而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得不到回应和反馈,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深不可见的海底,没有回音。我们看到过最难过的一句话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的在场过。”

什么样的父母会对孩子造成“情感忽视”?

 

      在研究者看来,有一些典型特质的父母(包括但不局限于),他们会有更大的可能在养育中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视(此处仅供参考):

自恋型父母

       父母过度自恋,过于自我对孩子心理需要造成忽视。世界都是围绕着他们转的,这是拥有自恋型父母的典型特征。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关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他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附属品。

      在这种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很好的看清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更不能表达自己对情感的需要,觉得自己的需求是过分的,不合适的。

      有一个心理咨询案例:一个电脑IT男,因抑郁前来咨询,他的父亲是商人,性格要求非常完美、正直、给人高大上的感觉。父亲在孩子面前也是高高在上的样子,从小成为孩子心中的神。这位父亲也关心孩子,但仅限于孩子的吃穿住用行等表面情况,对孩子更细致的心理、情绪需要、从没有静下来体会,反而责备孩子永远不知足。父亲平时还以自己的待人接物标准要求孩子,结果这孩子从小到大,在学业等方面表现都很出色,对待他人也特别好,人家对他好一分,他必然对别人好两分,不然就感到内心不安、愧疚,他从小乐于做好事,像个活雷锋,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大学毕业后,工作才刚满一年就得了重度抑郁,因此前来咨询。他父亲的这些相处的模式直接造成了对孩子的心理需要的忽视。

 

忙碌型父母

     父母只顾着忙自己的,从不去体会孩子的心理需要、内心感受。这类型父母导致这些情况的出现一则可能是自己被生活所累,无暇顾及孩子更细腻的心理和精神内在需求,二则可能没有这样的意识,儿童观不太正确,认为儿童只是白纸一张,不懂事,吃饱喝足就可以了,哪里有什么丰富的心理、精神需要呢?还有的父母他们自己从小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父母忽视、对待过来的,因此觉得养育孩子应该就是这样的。

       父母儿童观不科学,过于强调老经验、老方法,以成人的眼光来理解孩子,通常容易犯错误。这样的父母们首先没有体会到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时代在发展,养育环境也发生着各种变化,但经验和做法却延续老一辈的,以不变应万变,这容易导致我们的老经验、老做法不能与儿童内心发展需求相适应。

      过去,我们是在大单位长大的,环境比较安全,活动空间比较多,邻里关系也比较好,各家小孩子们可以在一起自由自在的在外面玩。但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街道上,塞满了汽车,严重挤占了儿童自由活动空间,邻居也少往来,孩子在一起自由活动时间少,加上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出现,导致很多儿童只能困在家里。这势必导致儿童感知能力、活动能力、关系能力的减弱,同时,由于活动少,感觉统合失调,神经系统整合能力发展失调,导致大量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拖延的孩子出现。如果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就容易忽视孩子的感知、活动、关系、好奇、探索、自主等方方面面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焦躁情绪、对抗情绪就难于理解。

     其次,对于儿童来说,来到这世界,一切都是新鲜和惊奇的,去认识和接触这些新事物的时候会有各种不安和担心,会遇到各种情况,如果父母一味的强调孩子的聪明、技能,则容易忽视孩子有安全、支持、鼓励的心理需要;

      最后,儿童自我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还没有成熟,内心比较敏感脆弱,儿童对自身存在感的建立需要借助外部世界反馈,如果父母不懂得这种心理奥秘,则容易做出不合理的反应,或者无视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甚至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投射来对待孩子的心理需要。儿童的自我的形成需要借助外在父母(或者父母的替代者)的回应,这就像我们通过照镜子才知道自己长得怎么样的道理是一样的,父母的回应就是孩子的镜子,恰当的回应就像一面优质的镜子,能让孩子建立真实可靠的自我内在形象,不恰当的回应则像扭曲的哈哈镜,在孩子内心投下歪曲的自我形象。

 

争吵型父母

      夫妻婚姻不和谐,经常吵闹、打架、冷暴力,无暇顾及孩子内心需要,这种情况也会造成对孩子的忽视与抛弃。这种情况导致的孩子心理问题可能更严重:首先由于父母吵架,导致孩子神经敏感,担惊受怕,毕竟吵架、打闹是是令人恐惧的攻击行为,孩子目睹父母暴力会担惊受怕、恐惧退缩、敏感自责。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父母一吵架,我们就会躲在一个角落里哭泣,感觉父母会因此离婚、抛弃自己。

      父母吵闹、打闹、冷暴力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危害极其巨大,会造成孩子严重心理阴影和潜意识心理冲突。孩子可能会因为从小内化父母这种关系模式,长大后出现很多不妙的情况:恐惧婚姻、角色认同错误、成瘾行为、过度自恋、信任危机、亲密关系障碍、空虚、冷漠、抑郁等。

 

完美主义型父母

      这一类的父母们认为,孩子永远应该做到更好。即使孩子考试拿了全年级第一,却仍可能因为某单科没考到第一而受到责骂。他们对孩子只有无穷无尽的要求,却缺少温暖和鼓励。成人后,孩子们也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为自己设置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目标,导致焦虑等种种问题。

如何摆脱“童年期”情感忽视

 

      经历过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有可能会丧失掉自我的确定性,确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极还是积极,你都能用清晰、坚定的声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这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经历了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往往可能不能或不敢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我不应该谈论消极的事,我不该给别人添麻烦,我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重建“确定性”也就成了可以帮助解决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方法,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并不为之感到羞耻。

01

     对自身童年被忽视的经历进行探索和认知,早年“被忽视”的体验可能来源于父母或者养育者的现实、或者心理困境,也可能来源于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建立起来的、不恰当的保护自己的方式(感受是真实的,但现实不一定如此)。它并不是某种致命的缺点,它只是一种“感受”。当你经历这些“感受”的时候,学习去体验它,去为它下“定义”,做命名并表达,寻求新的经验。

02

       定义自己的需要,并逐渐重获需要。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们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满足。

 

       通过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来探索自己的这些情绪和需要,逐渐改变自己对“爱的需求”的认知。最终开始可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

      需要我们反复提醒的是:任何深入探索自己旧体验和创伤的行为,都应该在“安全的环境或关系”中来进行。否则是有潜在危险的,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变成一遍一遍的撕开自己的伤疤,但又无法将它愈合。

 

      尽管我们都期待一个“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实“完美”并不存在。

      “父母”、“养育者”或者“童年”,他们都仅仅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他们也各有各的局限。我们去了解自己的“伤疤”,目的并不是要去指责他人的过错——真正的修复是从更深刻的理解中而来,也许现实并不能带来原谅,但是终于有机会表达、探索,和自己的感受和解。

      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视,你依旧可以做出改变,去需要,去渴望,去坚定的拥有某些事物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