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有些时候,我又觉得一个人的性格是先天的后期影响没那么大,比如血质类型那种决定性格的东西是天生的。
如果说决定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的并不是性格,而是后天学习来的一种能力也好,或就是性格也罢,如是想问:到底父母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影响多大,孩子很多主观的为人处世以及思维模式受父母多少影响。
而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会对自己的父母辈有一个“回归”,你会明确的发现自己像爸爸、像妈妈。
其实这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是有讲到的:
7年级的少年接受的养护,能预测他们成年后在爱情和友情中的表现;父母给予关爱和支持的少年在数年后对待恋人和朋友更加热情。毫无疑问,年轻人把从家中学到的经验,运用到了以后到人际关系上。
其实,更早在婴儿时期,受到条件一致的稳定照顾的孩子,爱起来就会比较有安全感。
哭了每次都能有人嘘寒问暖,饿了、累了、尿了都能迅速得到回应的孩子,就会特别的有安全感,在依恋类型中也是安全型的。
如果婴儿时期的时候受到的是心不在焉,反馈不一致的照顾的孩子,就会在亲密关系中更多的表现出焦虑。
那么反过来理解,什么样的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心不在焉、时好时坏呢?
就是自己本身也是很焦虑的家长。
如果这种因早早的种在了婴儿时期,那么这个果的得到只能说是迟早的事情。
大家总觉得成熟的人的特征之一就是“明辨是非”。现代很多人的观点是“孩子受原生家庭影响很大”。是的,孩子与父母或者照顾者一起生活了近20年,总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不都是坏的。他们承受过父母的专制,也接受了家长的关爱 。大多数人想要知道的大概是,“怎么摆脱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坏东西“。
所谓“命运”,就是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 Repetition Compulsion),是心理学上常见的一个现象,意指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在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当中,不断重复我们童年时期印象最深刻的创伤或者创伤发生时的情境。
比如,一个孩子曾经很讨厌自己的妈妈指着他
的头说一些侮辱性的话;然而,长大之后的他在看到弟弟做了一些不符合我心意的事情之后,也会说出那些“难听”的话。
或者,一个女生有一个酗酒并经常实施家庭暴力的爸爸;然而,长大之后的她找了一个同样酗酒并间断性实施家庭暴力的丈夫。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
这位心理学家叫弗洛伊德,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比如,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信任,他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
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敌意,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会很容易被某个类型的人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这些人在我们生命中出现时,就给了我们第二次机会,让我们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小时候对自己特别重要,却在父母身上未能得偿所愿的一些心理需求。如果这些人没有出现,我们也会为自己创造这样的情境给我们的自我治愈提供条件。
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受到伤害——被有同样特质的人吸引——再次受到伤害……
但是,明白了这个可能存在的循环,我们就要去找方法去打破这个循环。
如何来打破这些“循环”呢?
打破自己旧有的习惯性模式,就意味着寻求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很陌生,但可能同时很有效。这种模式可能是未知的,不像以前的那么习以为常,但可能会带来新的更好的结果。
这是一场内心的新旅行新冒险。
既然以前的模式没有让我们更快乐,索性,让我们试试新的吧。当我们学会信任就重复信任,学会幸福就重复幸福。
也许不久以后,你就会庆幸自己的改变,那份心底的勇敢成就了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