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让我们更好地迎接中高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5/22 8:20:00
          中高考,这是一个简单又沉重的词,承载着多少学子的梦想和汗水,承载着多少父母的希望,迎难而上,只为实现关于那个叫“梦想”的梦想。事实上,考前准备除了学习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或许这时候叫你放松心情很难做到,但是还是建议考生们,“常态发挥”就好,只要能把自己平时的成绩发挥出来,就已经是很好的结果啦,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考生一般都会出现哪些心理阶段

第一阶段,兴奋期

8月至11月是孩子准备高考过程的“激情期”,这时孩子的表现为积极、勤奋,努力,投入,充满信心,在这一时期,家长要做的工作就是保障后勤供给,不要多说话。

第二阶段,疲劳烦躁期

12月至明年1月是孩子准备高考的“疲劳烦躁期”,孩子表现为:身心疲惫,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在这一时期,家长要做的工作是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改善孩子的情绪,不要因生活小事与孩子发生争吵,以免影响孩子的情绪,不要着急,相信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快会调整好的。

第三阶段,否定怀疑期

第二年3月份是随着二轮复习的到来,有些同学成绩有较大提高,他们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是也有不少同学经过几番努力,排名依然没有进步,或者说自己的排名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他们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不敢肯定自己今年还能否考得上大学,脑海里一片茫然。

此时孩子最需要家长给予切实的鼓励,自己努力,排名没有进步不代表自己的成绩没有进步,因为别人也在努力,别人没有坐在那儿等着你,实际上是大家都在进步,排名不进步不代表考不上大学。

第四阶段,不自信放弃期

4月份随着三轮复习的开始,一部分孩子因为对自己自信不足,产生了放弃的想法。这些孩子之所以产生放弃的想法是因为他们只跟自己周围的同学比,只跟同年级的同学比,其实他们忘了他们应该比的是全省的学生,跟他们比自己还是很有优势的。

第五阶段,恐惧焦虑期

到了5月份,随着高考的临近,所有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产生恐惧心理和焦虑心理,这时家长千万不要用“不要紧张,不要害怕,考不上不算什么,明年再考”之类的话语去安慰孩子,因为这样的话只能使孩子更加紧张,可以找较为专业的人给孩子一些建议,要不然就是保持沉默,等待学校给孩子做工作。

值得关注的几种高考心理现象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绩的诸多因素中,居第一、二位的因素是考生在考试中的心态和考试前夕的情绪状态。因此,初三、高三学生应及时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现象,调整好情绪状态和考试心态,以利于提高学习和考试效果。

(一)走出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在这一阶段,往往脑袋里一团浆糊、学习效果不好,以致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的脑子不行了等等,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影响到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其实,在初三、高三复习过程中,这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客观现象。高原现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学习到了极限,成绩到了极限,主要是因为进入初、高三阶段,重复性的学习和过量的练习造成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遇到没有有效的学习策略或者复习没有计划时就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高原阶段往往是人的反思、积累的重要阶段,及时地调整,尽快走过高原阶段,学习就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遭遇高原现象,首先,心态是关键。要克服急躁情绪,提高自信心,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平气和、情绪稳定,有利于消除烦躁不安、焦虑紧张的心态,有利于平稳地走出高原期。

其次,方法是跟本,效率是保证。根据在考试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提高思维的广度和只是联系的跨度,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安排好时间,有效地把我老师的节奏,但也不必固守老师的进度,根据自己各学科的层次将自己的“桶板”加长。要调整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增强计划性与策略性,做到张驰有度,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第三,找弱补差是途径。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可能,针对自己的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能力强化训练,增强自己继续学习的底气,缩短高原现象存在的时间,为学习成绩的提高做好充分准备。

   (二)尽量避免舌尖现象

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大多数人都遇到过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回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遗忘。但应注意的是,出现在学习和考试中的舌尖现象常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信心,所以必须加以克服。

关键在平时要扎实地学好知识,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借助理解记忆、多感官记忆,采取及时复习、分散复习、系统复习等方式调动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有效的检索体系,在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能准确、及时地提取出来。但无论平时学习多么认真,总会有些地方学得不是很扎实,特别是处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舌尖现象,这时要保持冷静、放松,可以想一想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

如果过一段时间还不能想出答案来,就要努力回忆面临的问题与以往所学的哪些课程、所记的哪些笔记及练习题有关,从而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线索。如果还是不能记起来,就应暂时放下这道题,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目上,以免耽误太多的时间,也许过一会就能找出答案,更有可能在做其他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而茅塞顿开。

   (三)减少心理饱和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将盐不断加入水中,最后盐不能再溶解,就会出现饱和溶液。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这种饱和现象。由于不断地重复同一要求,致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并由此影响到人的工作或学习效果。

进入初、高三后,大多数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高中、考大学。很多学生为了这一目标,很少再参与其他活动,只是重复地进行着大量的练习,由于活动很单一,常会出现心理饱和现象,结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疲惫、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刚进入初、高三阶段,由于目标很明确,这一阶段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快、学习效率很高,

但后来,不仅学习的速度慢了,还常会出差错。

因此,心理饱和现象的影响多为负面的。这就要求在初三、高三的学习和复习阶段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各项复习任务,不断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的要求,避免重复性的学习时间过长带来的饱和心理影响到复习效果。

同时还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在遇到心理饱和状态、出现厌烦情绪时,不妨先放下学习,活动活动身子,极目远眺片刻,或散散步,或与别人说说话,分散一下紧张的情绪,这样可以减少饱和效应带来的精神压力。平时也应有积极的心理准备,一经遇上它,要沉着,采取有效的方法,将它大化小,小化了。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为最终取得成功奠定基础。

 

那么,该如何缓解中高考前其他的一般心理问题?

调节生物钟

   每一个同学在24小时中都有自己精力旺盛的时候,调节生物钟的目的是确保考生在考试时间处于较佳或最佳状态,把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间调整到与中高考相一致的时间段。一般说来在考试前一个月开始调节生物钟效果比较好。

合理的中高考目标期待

  考生要根据自己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心理的状况来分析自己的学习实力、学习潜能,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中高考目标。目标的确定应该适度,目标期待过高难以达到会使考生自己产生挫败感,失去自信,进而增加考试焦虑;如果目标期待太低则容易满足现有的学习水平,消磨考生的进取精神,使自己丧失斗志,影响潜能的发挥。

通过合理的兴趣爱好减压

       在最后的考前十天,并不需要无休止的“冲刺”,而应该停下来“放松”一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给自己减压。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看看轻松的小文,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听听古典音乐,喜欢旅游的学生,可以给自己放一天假,到郊区走一走,接近下大自然。这些都有利于考生缓解压力,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适合自己答题的技巧策略

  考生在中高考前要总结自己对主观题、客观题以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科考试应对方式的经验,才能在考场上做出有效的回答。要在中高考前系统总结一下自己考试的策略与技巧。考生不仅要对一般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而且要对每门考试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

回归课本 不再关注难题

  很多学生因为对知识储备的不自信,造成考试压力大。对于这样的考生,建议在中高考前十天左右,回归到课本,整理老师复习时的知识要点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去啃偏题、难题。偏题、难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情绪低落。只要将基础知识掌握清楚,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心理便会感觉踏实,降低焦虑感。

  中高考,带上自己的自信,迎接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