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自卑是什么?快来对比这三个方面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9/4 13:53:29

什么是自卑?自卑是指个体与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如别人的情感体验。自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处理恰当,自卑可以成为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然而,处理不当,过度的自卑容易形成自卑情结,影响性格的形成,从而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比成人,儿童有较强的自卑感。以下自卑孩子的常见表现可作为参考。

1、认知方面

1)自我评价低,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

       自卑的孩子,喜欢使用内归因的方式,自我评价低,总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

2)过分在乎他人的评价

     自卑的孩子,过分追求他人的评价。渴望得到表扬,甚至会用不诚实、不恰当的方式来获得;而对批评过于敏感,难以接受,并耿耿于怀。

3)注意力难以集中

     自卑的孩子,常常会表现为做事情的时候,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只能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2、情绪方面

1)情绪经常低落

     自卑的孩子情绪经常容易低落,呈现郁郁寡欢的状态,家长往往对此找不到原因。

2)有嫉妒、愤怒、委屈,却难以表达

      自卑的孩子,情绪体验较敏感。面对比较、忽略与批评时,常会有嫉妒、愤怒和委屈等情绪,但往往找不到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常常压抑自己,自我攻击。

3 行为方面

1)过度怕生,不愿意与同龄人交往

     正常的孩子可能会有点怕生,但喜欢与同龄人交往。而自卑的孩子经常表现出过度地胆小,害羞,怕生,不愿意与同龄人交往。

2)惧怕失败,回避参与竞争

     自卑的孩子缺乏信心,惧怕失败,因此常常会回避参与竞争,表现为拒不参加,或临阵逃脱。

如何避免孩子过度自卑?

1、注重良好的日常家庭护理

     良好的日常家庭护理要求家长能够:敏感地观察和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总是以爱抚的、愉快的情绪跟孩子接触;经常与孩子谈话并有意地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例如,给婴儿盥洗时耐心、亲切, 以各种方式吸引婴儿洗澡, 同时伴有商量的口吻;常常鼓励和赞许孩子;经常提醒孩子大小便, 弄脏弄湿裤子时没有责骂,;处理时亲切耐心等。

2、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引导、教育

     学龄期(6-12岁)的孩子,主要发展任务是面对勤奋感对自卑感的冲突,发展出面对不同任务时的胜任感,尤其是在学习上。因此,这一阶段,家长或教师可以为孩子设置不同的任务,当孩子完成任务时予以表扬或奖励。鼓励孩子将自己目前的成绩水平与从前的水平相比,而不是与别人横向比较。

3、培养孩子恰当的补偿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面对短处,出现一定的自卑心理属于正常现象,而超越自卑本身才能使人进步。为了避免孩子陷入过度的自卑,家长或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恰当的补偿心理。

     发现并肯定孩子的优点及长处,由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同时引导孩子合理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及短处,从而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让自卑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进而克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