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加油!网络超人》关注新业态就业群体家中“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疾病

作者: 来源:温州交通广播 发布时间:2022/9/28 9:08:37
新就业群体大多是奔波忙碌、与时间赛跑的群体,不仅要面对行业竞争,而且要兼顾家庭,因此,对家中老年人的关心不可避免地减少,导致老人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比例也不断增加。

本期由温州市委网信办指导的《加油!网络超人》节目邀请到了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医师朱晏卉做客直播间,关注新业态就业群体家中“老年人”的精神心理疾病。

本期嘉宾:

微信图片_20220928091141.jpg

朱晏卉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老年医学科住院医师

???

据朱医生介绍,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与十几年前相比,老人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比例增加了10倍以上。引起老年人精神心理疾病的原因有非常多,老年人居住环境、家庭关系、躯体疾病的发生都有可能成为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1.空巢现象。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当年轻人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年迈或者退休的独守“空巢”老人便因此产生,而缺乏子女陪伴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等,逐渐形成心理问题
2.家庭矛盾。很多老人与子女同住在一起,两代人的生活习惯、观念存在巨大差异,婆媳矛盾、育儿观念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环境的老年人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自身疾病、躯体疾病。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减退,长期患病的状况,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容易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精神障碍,如脑动脉硬化会使脑组织供血不足,造成脑功能减退,晚期甚至会发生老年性痴呆等,再如脑梗塞等慢性疾病,常使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以致产生悲观、孤独等心理状态。
家中老人的求助“信号”有哪些?
1. 焦虑,常表现为心烦意乱,常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过多地担心子女家庭、育儿等问题。
2. 躯体不适,老年人时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胃部不适,恶心想吐等症状,但经过医院检查并没有明显的躯体疾病。
3. 抑郁情绪,整日闷闷不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疲乏无力,甚至出现内疚、自责等想法,例如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会拖累儿女,不如早点死点算了。
4. 睡眠问题,主要包括入睡困难(入睡时间大于半小时)、睡眠维持困难(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早醒,睡眠体验感差,很多老年人常常觉得自己一夜未合眼或几天没睡,更有甚者称自己好几年没睡过一个好觉。
5. 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性差,反应变得迟钝,丢三落四,做过的事情或者说过的话转瞬即忘,例如:常常做菜忘记放盐,烧菜忘记关火等情况。
老年人精神心理疾病的特点
1.老年焦虑症:焦虑症本身而言是比较容易治疗的精神心理疾病,但往往老年人和家属意识不到焦虑问题的存在,老年焦虑症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脾气暴躁等,并且老年人往往更强调躯体症状而非焦虑情绪,他们常常把焦虑的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常反复奔走于综合医院就诊,但效果甚微。
2.老年抑郁症: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为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等。老年期抑郁症与青壮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不一定明确地感到悲伤,他们的主诉可能是动力不足、精力缺乏或是躯体问题,较突出的表现是焦虑和过分担心,往往把问题看得复杂化,行为方面表现坐卧不安,反复以躯体不适纠缠家人或医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期抑郁自杀的成功率一般比青壮年的抑郁症患者要高很多,这是因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顾虑重重,把自己死后的各种可能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考虑好,一旦采取自杀,态度坚决。
3.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D)、路易体痴呆(DLB)等,据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痴呆患病率为5.56%,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计算力理解力减退、性格改变以及神经精神症状。对于老年痴呆的前期表现人们往往不以为然,常以为是单纯的“健忘”,认为记忆减退是正常现象,然而老年痴呆的记忆力下降表现为全部遗忘,而良性健忘则是部分遗忘,良性健忘仅仅是记忆力减退,对时间、人物、环境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而老年痴呆则不仅累及记忆、还会出现语言、执行、空间等多个功能的受损,甚至出现情感、精神方面的变化,因此,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有助于更好的识别痴呆。
如何预防老年人心理问题
朱医生建议:
1.多些陪伴与关爱。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长寿和安度晚年的基础,家人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陪伴,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定期带父母露营、爬山或者家庭聚餐,都是很好的陪伴方式,另外,饲养宠物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陪伴,不仅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而且还能增加生活动力。
2.生活规律,适度活动。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作息,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例如打麻将、下象棋、太极拳等脑力劳动,不仅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还可以改善记忆力下降。
3.多些尊重和支持。老年人仍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因此子女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之商量,支持老人的想法与建议,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也能有效的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4.鼓励老年人多交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老年教育等项目,有助于老年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会功能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