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了需要吃药吗?该如何选择药物?
作者:药剂科 吴苹苹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17 16:15:00
据2014年WHO数据报告,超过35岁的人群失眠患者占该年龄段人群的43.8%。失眠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减弱;长期的睡眠不足,还会发生调节血管和神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疲劳乏力、记忆力减退、头疼、头晕、眩晕、焦虑、易怒。如此恶性循环,会导致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出现面色灰黄、皱纹增多、皮肤粗糙、黑眼圈加重等早衰现象。持续的失眠还可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何为失眠?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者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有入睡困难、睡眠深度过短、出现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等异常表现。
根据症状表现,失眠分为难以入睡型、难以维持睡眠型和晨间早醒型三种。通常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心理因素,例如来源日常生活的各种压力等;环境因素,例如噪音、床铺不适应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熬夜追剧、睡前浓茶咖啡。另外,疾病与药物也会影响睡眠。
失眠如何治疗?
治疗失眠常常需要结合【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手段。如果刚开始出现失眠,一般推荐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失眠的治疗,而不是一开始就服药。
认知行为疗法是全世界广泛认可并推荐的首选治疗慢性失眠的方法之一,也是治疗失眠的首选,达不到治疗目标时,再考虑联合药物治疗。
必要时,在神经或精神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正确、适度地使用安眠药,一般都可以调整好睡眠,且不会出现依赖和其他不良反应。
如果到必须用药阶段,如何正确选择药物呢?
如何正确选择安眠药,需看清此类药物的真面目。此类药物的作用随着剂量不同而有所差别,小剂量时产生镇静作用,中等剂量可引起近似生理性睡眠,大剂量可产生麻醉、抗惊厥作用。
其次要分清睡眠障碍的性质。对难以入睡型患者,可选用起效快、半衰期短的药;对难以维持睡眠型患者,可选用中效安眠药;对晨间早醒型患者,可选用长效安眠药。
短效药: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三唑仑,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入睡困难的失眠患者,对以早醒为特点的失眠患者无效。
中效药: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适合帮助加深睡眠深度,减少夜间醒转次数和做梦频度,同时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不安。
长效药:地西泮片、氯硝西泮、氟西泮、硝西泮,适合用于早醒患者,也常用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不安;但忌用于催眠,否则易产生“宿醉”现象(即服药第二天醒来表现头疼、乏力、眩晕等症状)。
另外,褪黑素推荐用于倒时差和倒班等情况,短期使用安全,用于常规的失眠治疗时效果差。还有针对内分泌紊乱、神经衰弱,尤其是女性的各种生理期引起的失眠,可以首选谷维素加维生素B1先期调理,对于更年期女性,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缓解症状。精神紧张,情绪恐惧或肌肉疼痛所致失眠,比如考试前期过度的紧张,可选用氯美扎酮。
对于抑郁所致的失眠,可以配合抗抑郁药进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确诊抑郁症的患者,一定不要随意减药或停药。
服用安眠药,还应注意两大问题!
一是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①一些抗过敏药有中枢抑制作用于安眠药同服,会加重嗜睡,乏力、头晕等症状;
②肌松药与安眠药同服也会加重嗜睡、乏力等副作用;
③酒精与安眠药同服易引起安眠药中毒。
二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①孕妇忌服,有的安眠药可能引起胎儿畸形,还可能出现新生儿哺乳困难、黄疸、嗜睡。
②哺乳期服药,需暂停哺乳,因药物可能通过母乳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③年老体弱者,机体代谢功能差,容易造成药物积蓄,会加重不良反应,老年患者长期服用,可导致记忆力减退。
④睡眠呼吸障碍者,不宜服用,易导致呼吸暂停。
⑤患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及重症肌无力患者也需注意,服药易引起症状急剧恶化。
提高睡眠质量的八个小贴士
1. 作息时间规律,不要破坏生物钟。不管睡没睡好,都要按时起床。
2. 不要担心睡不好,如果躺在床上超过30分钟仍然无法入睡,可以起来到换个环境做些枯燥的事情,比如阅读不感兴趣的书籍,再想睡觉的时候回卧室睡觉。
3. 不要在床上做无关睡觉的事情,比如工作,看电视等。
4. 过午不喝茶和咖啡,也不吃过多的甜食,过多的甜食也会导致失眠,也尽量少喝水避免起夜。
5. 不要指望喝酒助眠,虽然酒精可以让人入睡,但是会在睡眠中后段干扰睡眠,导致早醒。
6. 保持放松的心态和平稳的情绪,不良情绪及时发泄。
7. 合理午睡,午睡一般半小时为宜。
8. 睡前泡个热水澡或泡脚,使肌肉松弛,精神放松,消除疲劳,缓解压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也可以听听轻音乐,舒缓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