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园地
拖延症的反面:提前症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6 15:45:00

近几年拖延症成了网上热门:论文到deadline才开始写——我有拖延症;

眼看马上就迟到了才决定起床——我有拖延症;

项目明天就要做汇报,今天通宵赶出计划——我有拖延症……

如果拖延症会说话,它肯定是奔溃咆哮的:明明就是你在逃避困难任性享乐,干嘛让我背这个锅!

但不得不说,你就没有。

你从来不拖延,只要有个什么事情就想立马完成。        

因为你承受不了那种离deadline还有几个小时但我却什么都没做的恐慌感,你会被这种焦虑所淹没,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有效工作。

更准确地说,你其实是把这种恐慌提前了,我在deadline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就有这样的感觉。

拖延症痛苦,提前症更痛苦。

提前症是什么?

提前症(pre-crastination)是拖延症的相反面,这个名词本身也是根据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创造出来的,是指习惯于迅速完成任务的倾向,但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本身。就像拖延症一样,提前症其实也并不属于严格的「症状」,它只是人们在面对任务和工作时的一种倾向,和行为模式。

然而提前症并不常常是意味着在时间上提前完成所有的事情,有时候他们会为了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情,而不惜付出更多的体力劳动。也就是说,用体力消耗来避免脑力消耗。

其实比起「提前」,用「打钩」来描述他们的行为更加贴切。习惯于提前完成任务的人们,其实并不在意完成质量,而只是想赶紧「结束掉」这件事,好在自己的to do list 上打钩,看到一条条任务都被打钩的画面,他们会觉得很舒爽。

提前症的表现

以下是一些提前症的表现,主要症状表现为:

信息秒回;

老板交代的任务第一时间完成;

各种约会从不迟到,一般都早到十分钟至半个小时不等;

旅行或者外出提前很久制定好计划,且尽可能的详尽;

只要有时间充足坚决不肯停下来,一心想为明天后天或者大后天做点什么

 ……

 如果你觉得听上去不错,甚至还有点羡慕:多么高效的生活啊。那你就错了,哪里高效了,这本身也是一种浪费时间啊!

秒回完信息就开始等待和纠结对方为什么不秒回;

第一时间完成任务后其实也还要等待队友们才能算完工;

 约会提前到那里只能漫步目的刷手机;

旅行制定计划却往往赶不上变化,最终是无用功;

明天后天大后天的事情可能又会有变动

 ……

有咨询师最初刚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曾经好奇的问督导:您前后两个个案只间隔十分钟,会不会太紧张了?

督导静静的看着他,告诉他:这样的设置让我们彼此都更加珍惜咨询的五十分钟。

那一刻,让他进一步意识到时间设置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如此偏爱提前去做一件事?

做完我就不用老想着了

01

 一种理论认为人们会追求尽快完成一些事情,是由于不愿意总「惦记着它」。人们的工作记忆是有限的,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对自己说等下记得做一件事情,但过几分钟,就忘得一干二净。

因此为了释放工作记忆,当一个任务出现时,有些人就选择立刻完成它,这样就可以将它从记忆中划去了,类似于清理缓存。

02

焦虑让我无法坐看云卷云舒

有些提前症患者会被焦虑情绪所控制,他们在解决手头所有事情之前,无法放松(听起来很像A型人格吧)。一旦任务出现后,就会有一种迫在眉睫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促使他们想要尽可能地快速完成任务,让这些「要做的事情」从眼前消失。因此,减少心理上的工作量和压力水平是他们想要立刻完成工作任务的首要驱力。

为了完成而完成,Tick in the box

03

 就像之前所说,提前症的本质其实是「打钩」,单纯地为了结束掉一件事情而不得不立刻采取行动,很多时候,这其实是一种类似强迫的行为,或冲动行为。

水桶试验

有科学家专门设计了实验来研究“提前症”。在这个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一个人需要穿过长长的一段走道。在走过去这个过程中,走道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一个有重量的小桶,两个桶和终点的距离不一样。参与实验的人需要在走过去的过程中,任选一个桶然后一直将其拿到终点。结果很有趣。

这群有着“提前症”的大学生在看到第一个桶时,就会直接拎起桶然后把它拿到终点,而不是选择去拎第二个桶——即使第二个桶离终点比较近,拎的时间会比较短,更加省力。

为什么这些人宁愿选择费力的方式呢?科学家在研究结束之后询问了这群作出不理性选择的大学生,       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因为先拿了桶,就可以先减轻思想负担了,至于体力负担,并没有那么重要。——看来,提前症“患者”之所以选择不拖延,甚至早早地把事情做完,是因为他们格外在意思想上的负担。

这么看来,有提前症似乎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我好像是提前症患者,应该怎么办?

01

巧克力法

比如完成一样工作,这样工作需要整整两天的时间才能做完。这时你可以把两天的进度当作是一大块巧克力,然后将它掰开,每工作一小时就让自己吃块巧克力,并且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很棒,类似的频繁鼓励可以让你不再纠结于长达两天的进度条,而是随时都觉得自己会获得的奖赏,感觉自己棒棒哒。

寻找意义法

02

另外一个更好的方法是尝试从工作中找到其内在的意义,并且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升华这件事。在这样的心态下,你每完成一小部分工作,都会觉得自己学习到了新的知识,特别有意义,这种内在的肯定会带给你更大的激情去完成工作。

 我们总是幻想:等我忙完这一阵,就可以休息了。但事实往往是:等忙完这一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了。总是提前的人们希望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迎来的却是更大的、等待下一场战斗的焦虑。

我们需要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人生在世,活儿是永远干不完的。所以,不管是拖延还是提前,大部分人毕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功能,处于拖延和提前中间的一段区间。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焦虑,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力不被焦虑所控制、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