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园地
陈瑶偏:心有所安,睡有好眠

作者: 来源:健康导医 发布时间:2020/10/16 8:20:00

睡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质量与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都有可能增加死亡的风险。睡眠不足可使人体免疫机能下降,而睡眠过多则可能加重大脑睡眠中枢的负担,使各种生理代谢降到最低水平。

不良睡眠的危害与风险

1、在老年人,睡眠时间较短和睡眠质量较差的人与更大的淀粉样蛋白(Abeta)沉积负担有关。

2、睡眠与脑保护有关,异常时脑内毒素累积,导致大脑损伤,导致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

3、失眠障碍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睡眠呼吸障碍与AD、血管性痴呆及其他痴呆发病率较高有关。

4、长期睡眠不足引起免疫与炎症反应,增加心血管、癌症、精神疾病等风险。

睡眠障碍与精神疾病

1、入睡困难或难以保持睡眠、睡眠质量差、噩梦和白天过度困倦是精神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一些主要临床症状。

结论:精神科门诊样本中睡眠障碍症状的总患病率为40.75%。嗜睡症、睡眠呼吸障碍、PLMS/RLS、昼夜节律紊乱和异态睡眠患病率分别为12.5%、14.5%、14.8%、4.5%和13.8%。这些症状与年龄、低体力活动和焦虑症有关。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睡眠障碍症状的高发率。

2、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

睡眠症状与自杀风险

1、睡眠抱怨与自杀风险增加相关,而不受精神障碍的影响:一项全国3年前瞻性研究的结果。

2、与没有自杀倾向的人相比,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更频繁地出现入睡困难(44.6% vs. 16.6%)、早醒(38.9% vs. 12.7%)和嗜睡(35.0% vs. 10.7%)。睡眠症状与企图自杀的风险增加相关,与精神病理学无关,睡眠评估应该被纳入自杀风险评估,因为这些症状可能为降低自杀行为的风险提供目标。

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依然对睡眠时间或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中国普通人群失眠患病率15.0%。

失眠的危险因素

1)年龄:显著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高。

2)性别:女性患病风险约为男性的1.4倍。

3)既往史:曾经存在失眠发作的人群的再次发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5.4倍。

4)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普通人群的新发病率是无家族史人群的3倍

5)应激及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新发失眠的危险因素,也是失眠得以慢性化的维持因素。

6)个性特征:神经质、内化性、焦虑特性及完美主义。

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量表得分高人群的失眠新发病率是其他人群的3.3倍。

8)精神障碍:70%-80%的精神障碍患者均报告有失眠症状,而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

9)躯体疾病:慢性内科疾病患者往往报告有失眠症状,而失眠人群罹患内科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失眠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