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园地
平晶:慢性应激——温水煮青蛙更可怕

作者: 来源:健康导医 发布时间:2020/10/23 8:29:21

    通常医学上所说的精神应激( stress),也被称为压力,是指个体身心感受到威胁、应付困难处境时的一种状态。急性应激主要是指应激事件是突如其来发生的、严重的事件,如地震、战争、亲人的亡故等。慢性的应激就是指应激事件是长期存在的各种慢性刺激和不利因素等。

面对事件是否形成精神创伤,一般认为与三个因素有关

1. 应激源:

是指导致应激发生的事件。这类事件大到战争、地震,小到发生在个体的车祸、人际的纠纷等;强度大的能危及生命的被残杀,被强奸;小到每日的一般家庭矛盾、工作烦恼、感情失败等。其事件的共同特点是:事件的性质是负性的,违反了个体的需要与欲求,如生存、情爱、地位、名利等;事件的强度(空间)或者持续性(时间)超出了个体的承受或者应对能力,即个体认为此情景自己无法或很难应付,或者个体不能确定是否能应付,此时躯体就会自动启动应激反应。

2. 易感素质:

与精神创伤是否发生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个体易感素质。许多研究都发现,面对同样的事件,并非所有个体都会发生应激反应。这种易感素质显然与个体的生物心理-社会素质有关,比如遗传、性别、年龄、人格,个体的成长史、社会的支持系统等。

3. 心理保护系统:

与精神创伤发生有关的第三个因素,是心理支持系统的保护作用。如果面对困难处境的个体有很好的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无论是经济上的、人际间的还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源,显然都有利于个体面对应激源时不发生应激反应,或者很好地应对应激处境而使其不对健康造成损害,或者帮助个体从应激反应中尽快解脱出来而不留后患。如果精神应激过于强烈或持久,或个体存在易感素质,应激反应超出了个体的代偿能力,这种保护机制就会变成病理作用,应激反应就形成了精神创伤,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

急、慢性应激的特点

急性应激在实际生活中比较少见,而慢性应激却十分常见;急性应激更能够得到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慢性应激让人不易察觉、也不太被重视、容易被忽略;对于慢性应激我们通常过多的使用压抑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从而使问题长期积累,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对个体的影响可能会更持久、且不易恢复;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问题缓慢加重却不自知,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以至于积重难返。

压力产生的危害主要包括生理、情绪、认知、行为4个方面。

生理上,压力过大会导致多种躯体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情绪上,烦躁、焦虑、易怒、恐惧、情绪低落,抑郁。

认知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理解力、判断力下降。

行为上,孤僻、退缩、回避,冲动、自伤、自杀;吸烟、嗜酒、吸毒等不良行为的增加。    

简单的自我测试

如果你正处于以下类似的情形,有可能你正经历着慢性应激

1.遇到难以取舍的事情,犹豫不决,进退维谷,持续的紧张,焦虑;

2.受到伤害无法释怀,经常在脑海里重演被伤害过程的细节;

3.闲不下来,必须通过不停的折腾来保持自己有用”“上进等感觉,精神持续亢奋;

4.做了错事却认为没有机会弥补,自责、悔恨、自我贬低;

5.习惯性拖延,陷入下决心---管不住自己---再次拖延---自责---自我效能感低的恶性循环;

6.因疾病或意外等原因造成的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无力感。

如何应对:

1.理性分析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

积极寻找原因,是外部原因还是自身原因,这样才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有些压力来源是可以通过积极的处理而解决的,有些是自己的认知偏差导致的。

2.宣泄与倾诉

可以通过去唱歌、运动,旅行以此来进行宣泄,体力的消耗和情绪关系是有一定的跷跷板效应的;学会倾诉,除了可以宣泄情绪,还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

3.主动寻求帮助

自己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有些事自己难以独立扛着,就要学会向自己的亲人、朋友寻求社会系统的支持。

4.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果通过以上的自我调节,情况没有好转,甚至更加严重,自我感到很痛苦、社会功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