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很多人不清楚血液粘稠是什么,还有一些人把血液黏稠和高血脂混为一谈,其实不是一回事。血液粘稠度是指血液流动的黏滞程度,高粘稠血症是指血液粘稠度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高血脂会导致患者出现血液粘稠度增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血液粘稠度增高都是由高血脂导致的。
一、什么是血流变
正常情况下,血液粘稠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由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形态、血浆的成分、温度、pH值、血液流速等因素共同决定。血液黏稠属于血液流变学的范畴,血液流变学检查主要通过观测血液的粘度、流动、凝集等流变性和红细胞的变形及聚集等指标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粘度的变化来评价血液流动性。血液流变学主要包括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小板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沉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等10多项指标。
二、血流变检测参数的临床意义
尽管血流变有很多项目参数,不同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存在差异,但主要的项目还是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其余指标基本上都是这些项目与红细胞压积、血沉等计算的结果。现就我院血流变检测涉及相关参数的临床意义做具体的介绍。
2.1全血粘度(1-4项):全血粘度是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全血粘度的报告方式一般包括高、中切、低切变率下的粘度。
2.1.1全血粘度(低切):是微血管或狭窄区或低速状态下的血液粘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
2.1.2全血粘度(中切):是血液在血管内周心与血管壁之间的流动的粘度,也是形成高、低切的过渡点,也是表示血球离散性指标。
2.1.3全血粘度(高切):血液在高速流动区的粘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使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全血粘度升高。红细胞有不同程度硬化,红细胞压积增高都表现出高切粘度增高,而高切粘度低,说明红细胞变形性好。
总之,高切反映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反映细胞的聚集性,中切反应红细胞无明显变形和聚集时的流动性。
2.2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浓度、免疫球蛋白、血脂浓度的增高、糖尿病等疾病。
2.3全血相对指数(6-7项):全血相对指数=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是指除去血浆粘度这个影响因素后的全血粘度,它反映血细胞浓度和血细胞本身性质对血液流动性的影响,它也有二个指标,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和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细胞浓度增加可导致两个指标都升高,而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主要引起全血高切相对指数的增加,红细胞聚集性增加主要引起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的增加。
2.4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低切(1s)/高切(200s)粘度。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及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增高表示聚集性增强,多见于红细胞膜的性质结构异常性疾病,可导致低切变率下血液粘度增高。另外血液病、免疫球蛋白的异常、急性心肌梗塞、恶性黑色素瘤、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都可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2.5卡松粘度
与全血粘度相对对应,全血粘度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数,它是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而相比于全血粘度,卡松粘度更加关注红细胞的变形性对于血液黏度的影响。
三.可用于血流变检查的疾病
3.1血管性疾病
①心脑血管疾病:许多研究证明,在心血管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因此对于及早发现心血管病等疾病,尤其对中老年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高血压:高粘滞血症的出现可发生于高血压早期。
3.2代谢性疾病
①糖尿病:血液流变检测是判断糖尿病轻重、并发症及预后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②高脂蛋白血症;
③高纤维蛋白血症;
④高球蛋白血症
3.3血液病
①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③白血病;④多发性骨髓瘤。
4.其他
①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②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或亚健康状态的筛选等。
最后,血流变的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呕吐、腹泻、大量出汗、情绪激动、应激反应、焦虑、吸烟等都可能会影响检测的结果;不仅仅如此,标本的采集、患者准备时候的状态、检查的时间和方式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血液粘稠度只能代表一个瞬间状态。因此,在进行血流变性质检测时,需要尽可能排除影响因素的干扰,并在检测前告知医生有关的个人情况和用药史,以便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检测结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