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什么是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顾名思义,就是产生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其成分的抗体,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身体里产生了跟自己打架的抗体。但是,并非所有的自身抗体都是致病因子!自身抗体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在正常人群中(特别是老年人)生理性自身抗体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其作用之一就是净化体内衰老及死亡的细胞。如果使用足够敏感的检测方法,每个人都可检测出一些自身抗体。但这种自然产生的生理性自身抗体滴度很低,与相应的抗原亲和力弱,一般不造成病理性的损害,不需要特殊处理。而病理性自身抗体,一般滴度高,与相应抗原的亲和力强,常造成病理性损害。最常见的自身抗体是抗核抗体。
什么是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ANA)是以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抗核抗体从狭义上来讲是以真核细胞的核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分子复合物的一组自身抗体的总称;从广义上来讲,是抗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而今衍生出不同临床意义的30多种抗核抗体,称为抗核抗体谱(ANAs)。ANA可见于多种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疾病,常作为结缔组织病的诊断、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在非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或肿瘤中,也可出现ANA阳性,是临床应用中广泛的、基础的一组自身抗体。
如何解读抗核抗体谱?
ANA阳性的意义需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ANA阳性并不能确立某种临床诊断,反之,ANA阴性也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我们来分述各类常见的抗核抗体:
1.抗双链DNA(dsDNA抗体)
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且与SLE的活动相平行,常作为SLE活动的指标。在免疫治疗过程中,dsDNA抗体的滴度水平可大大降低,相反,病情恶化则伴随着dsDNA抗体的增加,因此检测dsDNA抗体浓度对于预测和治疗SLE有辅助作用。临床上dsDNA抗体高滴度伴低补体,提示发生狼疮性肾炎的危险性大。低滴度的抗DNA抗体也可在多种疾病甚至正常人中出现。
2.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Sm抗体)
抗Sm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高度特异性,且不论是否处于红斑狼疮活动期,抗Sm抗体检测均可显示出阳性,故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志性抗体。但此抗体的诊断灵敏度相当低。红斑狼疮患者中抗Sm抗体阳性者仅占30%左右(20%~30%),故抗Sm抗体阴性时也不能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要结合其他检查,符合诊断标准才能诊断。高浓度的抗Sm抗体只见于SLE患者,在其它的疾病如干燥综合症、MCTD、进行性硬皮病和风湿性关节炎中,个别患者抗Sm抗体也会出现阳性,但滴度低。
3.抗核小体抗体(ANuA)
抗核小体抗体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其出现于SLE早期,而且与疾病的活动度呈正相关,多见于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是SLE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其诊断灵敏度为70-90%。在SLE的活性期,此抗体的检出率几乎为100%,在非活动期的SLE中为62%。核小体抗体对SLE的诊断灵敏度高于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甚至可在dsDNA抗体阴性的患者中检测到,核小体抗体也可在药物诱导的狼疮患者中检测到。
4.抗组蛋白抗体(AHA)
抗组蛋白抗体在药物(普鲁卡因胺、肼酞嗪以及其它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中比较常见(阳性率为95%),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亦可见。抗组蛋白抗体在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患者中检出率为30%-70%,在无并发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阳性率15-50%,但与病情是否活动及临床表现无关;而在Felty综合征中可达83%。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血管炎患者阳性率为75%,青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JRA)患者阳性率为2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大约为60%。此外在大约10%的恶性疾病中,也可见此抗体。尽管其特异性低,抗组蛋白抗体对于药物诱导的和自发性狼疮的诊断极为重要。
5.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抗PCNA)
抗增殖型细胞核抗原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阳性率1%~5%。另外,在肿瘤方面,肿瘤细胞具有旺盛的增殖活性,抗PCNA抗体可以作为细胞增殖状态的指标,抗PCNA抗体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分级、分期、复发、转移、预后,以及患者对于放、化疗的敏感性有关,如肺癌。所以如果临床上发现抗PCNA抗体阳性,要检查自身免疫性疾病,还要检查是否存在肿瘤。
6.抗U1-nRNP抗体
抗U1-nRNP抗体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标志,阳性率为95%~100%,抗体效价与疾病活动性相关。在抗U1-nRNP抗体阳性的MCTD患者中,常与肌炎、食管蠕动功能低下、雷诺征、关节痛、指硬化和肺间质病变症状密切相关,而肾炎发生率较低。抗U1-nRNP抗体也可在多种风湿免疫疾病中存在,但并不具有特异性,在30%~4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可检出抗U1-nRNP抗体,但几乎总伴有抗Sm抗体。在系统性硬化中约14%阳性,在原发干燥综合征约12%阳性,在肌炎患者中约15%阳性,在慢性多发性关节炎约10%阳性,但与MCTD中抗nRNP抗体的高滴度相比,以上风湿性疾病中此抗体活性/滴度通常较低。
7.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rRNP抗体)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几乎只对SLE特异,为其标志性抗体。抗rRNP抗体主要在活动期的SLE患者中查到,有时不会随病情的缓解立即消失,可持续1~2年后才转为阴性。抗rRNP抗体更多出现在有严重精神病表现,特别是合并抑郁症的SLE患者中。行为异常发作者抗rRNP抗体效价的升高对狼疮脑病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已报道的SLE患者的抗核糖体P抗体的检出率通常为10%-40%;有脑炎和精神病症状的SLE患者,抗rRNP抗体的敏感性为56%~90%。
8.抗SSA/Ro抗体:
抗SSA最常见于干燥综合征(40%~80%)、也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30%~40%)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0%)中,偶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外,在100%的新生儿红斑狼疮中可出现抗SS-A抗体,该抗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引起炎症反应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抗SSA抗体分为Ro60和Ro52两种,抗Ro52抗体与抗Ro60抗体相比,对原发性干燥综合症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在超过60%的原发性干燥综合症患者中可单独检测到Ro52自身抗体。抗Ro-52抗体也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此类患者比其它的SLE患者更易于并发肾炎。
9.抗SS-B/La抗体
抗SS-B/La抗体主要见于干燥综合征(85%),相对于抗SSA抗体更具有特异性。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检测到,但只占10~20%。在干燥综合征中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常同时出现。在其它风湿病中,只有少数患者可检测到抗SS-B/La抗体,大部分情况下检测不到。
10.抗着丝点抗体(抗ACA)
抗ACA(抗着丝点抗体)主要出现于一定形式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中,尤其是CREST综合征(皮内钙质沉着,雷诺现象,食管运动功能混乱,指端硬化,远距离血管扩张),其检出率为50-70%。ACAs对PSS的预后较佳,抗着丝粒抗体阳性的CREST患者,其皮肤和内脏受累的情况要比抗体阴性者轻。在约25%的原发雷诺现象患者(无CREST综合征的其他症状或体征),抗着丝粒抗体也可阳性。这些患者可能是CREST综合征的早期变异型或顿挫型,因为其中部分人在数年后可发展成典型的CREST综合征。
11.抗Scl-70抗体
抗Scl-70抗体出现于70%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被认为是系统性硬化症的标记性抗体。对于间质性肺炎或肺动脉高压有提示意义。但由于难以区分局部和系统性硬化症,只能将检测到的抗体和临床发现结合起来。在其它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中极少阳性。
12、抗线粒体抗体(抗AMA-M2抗体)
见于90%的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常用作该病的重要实验室诊断指标,但AMA与PBC的病期、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均无相关性。除PBC外,抗AMA-M2抗体也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HBsAg阴性的肝病。
13.抗Jo-1抗体
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血清标记性抗体,阳性率为20%~30%,多数患者伴有间质性肺部疾病、多关节炎、关节痛等。对肌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特异性,抗体效价与疾病活动性相关,与患者CK水平和肌炎活动的临床指标有关。常见于抗合成酶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其效价与疾病活动度相关。
14.抗PM-Scl抗体:
多见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重叠综合征患者中,也可见于多发性肌炎中,阳性率8%,系统性硬化症中阳性率2%-5%。
15、抗Mi-2抗体
抗Mi-2抗体是肌炎特异性抗体,几乎仅在DM(皮肌炎)/PM(多发性肌炎)中,尤其对DM有高度特异性。在DM和PM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6%和4.5%,对DM的特异性为99.4%。抗Mi-2抗体阳性的患者多以皮肤损害为首发表现(90%以上),多表现为“V型”及“围巾”型皮疹与表皮增生。与其他抗tRNA合成酶抗体阳性的DM患者相比,抗Mi-2抗体阳性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与预后均较好。
16.抗Ku抗体
提示全身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干燥综合征。
最后,以上内容仅仅只是自身抗体的一小部分,不能涵盖所有。随着学科的发展,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虽然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但是自身抗体检验结果并不能独立确诊疾病,临床上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重要的辅助检查综合诊断相关疾病。所以,当体检发现自身抗体异常时,建议您还是第一时间找风湿免疫专科医生诊查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