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不是我调皮,浅谈“抽动障碍”

作者:陈杰 来源:精神综合三病区 发布时间:2024/9/12 15:10:53

10岁的小K,近两个月总是在课堂上不停眨眼、做鬼脸,也会像跳舞一样扭动身体,时不时发出声音、甚至骂人,影响课堂纪律。老师警告批评后,小K依旧我行我素。家长认为他是故意调皮、捣蛋,多次批评后反而情况更严重。家长忧心忡忡来到了医院就诊,经过医生详细的检查诊断,小K是患上了“抽动障碍”。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遗传、免疫、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特征是出现即刻的不自主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这些抽动行为通常较为复杂,包括肌肉抽搐、张嘴、眨眼、鼻子皱动、脖子转动、肩部耸动等,同时也可能伴随着发声抽动,如咳嗽、喉咙清嗓子、发出不明确的声音等。

抽动障碍大多起病年龄在18岁之前,4~8岁最多见,平均年龄约为6岁,在10~12岁最严重,然后逐渐减少,有些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消退。在抽动障碍及其各种亚型中,男童较女童多见,男女比例约为3~4∶1。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因人而异,会受到压力、焦虑和疲劳的影响而加剧。抽动障碍可能对个人、学校和社交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包括引起社交尴尬、影响学习和工作、降低自尊心等。

临床分型

1、短暂性抽动障碍:抽动持续时间<1年。

2、慢性抽动障碍:抽动持续时间>1年,但不同时出现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

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 TS):同时有多种运动抽动和1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抽动症状持续时间>1年。

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未阐明,近年来的研究报道提示抽动障碍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和环境因素等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本病有遗传倾向,双生子发病率也比较高。抽动障碍患儿的一二级亲属中患抽动症、Tourette综合征以及其他精神疾病较正常人群多见。

二、神经生化因素:抽动障碍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有关。例如,多巴胺的异常释放和摄取与抽动障碍有关。

三、病理生理因素:抽动障碍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异常有关。一些研究表明,抽动障碍患者的基底核、大脑皮层和深部结构的功能和结构存在异常。

四、社会心理因素:一些外界刺激和环境因素导致情绪问题可以触发或加重抽动障碍的症状,注意力缺陷和过度活跃等也可能与抽动障碍相关。

五、神经免疫因素:20~25%的抽动障碍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异常反应有关,如约10%的儿童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

六、饮食及药源性因素:临床发现,食用含有咖啡因、精制糖、甜味剂成分的食品与抽动障碍病情恶化存在正相关关系。血铅增高、锌或铁缺乏也可能与抽动障碍有关,长期或大量服用中枢兴奋剂和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引起本病。


如何处理

一、支持和理解:抽动障碍可能会对孩子和家庭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困扰。孩子可能会因为抽动障碍而遭受恶言恶语或歧视,家长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应向孩子解释抽动障碍的病因和症状,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病情,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温暖,从而建立自信和正面的自我形象。

二、创造安全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减少刺激和压力,避免过多的嘈杂声和刺激物,以帮助孩子放松和控制抽动。

三、学会应对焦虑和压力:焦虑和压力可能会加重抽动症状,家长可以通过学习和教授孩子应对焦虑和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技巧、正念等。

四、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多食用绿色健康的食品,减少含咖啡因、食用色素、含铅量高的食物摄入,如膨化食品、方便面等。有研究表明,酸奶及山药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及胆碱,可造成兴奋性增加,故应减少这两种食物的摄入。与此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做适当的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升整体身心健康水平。

五、寻求专业帮助:抽动障碍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疾病,家长应该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寻求合适的治疗方案和专业指导。早期干预,积极给与治疗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