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4月3日台湾地震瞬间引发全网关注,浙江多地震感明显,大家反应强烈,截止目前台湾地震已造成10多人遇难,1000多人受伤,6人失联。这场地震让人瞬间想起512汶川地震,虽然已过去16年之久,但印象深刻。对亲历者、幸存者来说更是难以磨灭的印记,不仅有身体上的伤害,更有心理上的重大创伤。据了解,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孤儿中,30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病率仍高达12%,汶川地震幸存者5年后PTSD的患病率为13.8%。
那么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或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障碍。
它有什么表现?
PTSD的表现有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
1. 创伤性再体验症状:思维、记忆或梦中反复、不自主地闯入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表现为超出正常的触景生情,或在接触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情景、线索时,诱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闪回,感觉再次亲临现场。
2.回避和麻木症状:在创伤事件后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回避对象包括具体的场景与情境,有关的想法、感受及话题。回避的同时存在情感麻痹或心理麻木的现象,给人淡然、木然的感觉。
3.警觉性增高:在创伤后的第一个月最普遍和严重,在这种状态下,患者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环境中的危险性信息,还会出现睡眠障碍。
4.其他症状:可能存在酒精或物质依赖,攻击行为、伤害自身行为,以及人格改变等。
5.儿童可能会有一些特异性表现:攻击行为、生理反应,头晕、头痛、呕吐、大汗等;
①学龄前儿童:急躁、呆滞、睡眠问题和畏惧夜晚、行为退化、分离性焦虑;
②学龄儿童:拒绝上学,有攻击行为,对社会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
③青少年:有自我伤害的行为,消极的念头,叛逆行为,人格解体,物质滥用等。
怎么办?
如果经历了创伤性事件,出现了上述症状,久久不能恢复,对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了困扰和影响,那么还是尽快来就医。
怎么治疗?
1.心理治疗:暴露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MDR)、应激接种训练、认知加工治疗、家庭式心理教育治疗等;
2.药物治疗:主要有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等;
3.其他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或行为的可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