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最近,“女子连坐20小时车后身亡”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讨论。据悉,该女子在乘坐了20多小时的汽车后,不料下车后没多久她就突然神智不清、晕厥、呼之不应。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该女子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经过一系列抢救措施,该女子仍然不幸身亡,究其死因便是“经济舱综合征”。
那么何谓“经济舱综合征”呢?“经济舱综合征”又称“急性肺栓塞”,是指长时间坐在狭小的座位上,下肢血液流通不畅,形成凝块,下肢活动后血栓脱落,而后随其血液而流动进入肺部血管时,引起肺动脉栓塞的疾病,导致呼吸困难、心跳加速、胸口疼痛,甚至危及生命。实际上除了坐飞机外,长时间坐车、久坐看电视或者打麻将等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也可能导致类似的情况。
哪些表现需要引起重视?
心慌、乏力、下肢肿胀、胸口疼痛、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等,若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呼叫周围的人并尽快就医。
哪些人群易得经济舱综合征?
1.长时间不动者
2.吸烟者
3.肥胖者
此外,乘坐交通工具前曾大量饮酒者、发热者、有血栓病史者,有糖尿病/动脉硬化的人,包括孕产期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者及高龄者等高危人群易患该病。
教你3招,让它退退退
1.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过于紧身的衣物限制血液的正常循环,还可以穿弹力袜预防静脉血流淤滞,使血液更好回流心脏。
2.保持水分的摄入:多饮水,每小时补充200毫升水,有助于血液的稀释和流动,减少血液浓稠度,避免含有酒精、咖啡因的饮料。
3.避免长时间的静坐:经常变换姿势,每2小时适当站立或走动,进行腿部运动。如抬腿、伸展腿部等,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降低患上经济舱综合征的风险。此外,在平时也应做好常规体检,通过血液化验和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或预防血栓的形成。通过医学评估,有凝血危险的人群可以在长途出行中做好预防,例如穿弹力袜、多活动或者遵医嘱口服抗凝药。总之“经济舱综合征”虽然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但只要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就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正值春节返工高峰期,在此提醒大家注意旅途健康,平安出行,做个健康“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