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服药需喝水,但是喝水量也会影响药效,如果选择水量不当,轻则削减药效,重则引起不良反应。那么送服药品的水量有什么标准吗?听我们药师来给你好好讲一讲。
药物在体内过程分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阶段。
多数药物服用后在小肠被吸收,喝水可以帮助药物快速通过食管、胃等来到肠道吸收部位,因此送服喝水量影响了药物的吸收。而大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体外,服药之后的喝水量影响了药物的排出。因此喝水与药物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1. 服用药物时一般需要的喝水量
一、冲剂、传统中药颗粒剂和片剂需配水量:150至200毫升。
二、胶囊剂型需配水量:至少300毫升。
2. 服用药物喝水的好处
一、预防对食管、胃部的损伤。对胃肠道黏膜损伤比较明显的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防治骨质疏松症药物等,多喝水可以避免药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尤其是食管上括约肌、主动脉弓或压迫左主支气管以及食管下括约肌的食管生理或病理性狭窄处。
二、预防肾脏损伤。增加泌尿系结石形成的药物,大部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体外,如碘造影剂、抗肿瘤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及类似药物磺胺类药物(原型药物导致肾结石)和别嘌醇(代谢物导致肾结石)等。大量的饮水可以减少泌尿系结石的形成,预防肾脏损伤。
三、预防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可以引起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的药物,如利尿剂类降压药、平喘药茶碱类、利胆药硫酸镁、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利那洛肽等,大量的饮水可以预防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
四、预防便秘。抗肿瘤药、镇痛药、阿片类止痛药、谷氨酰胺是氨基酸类药等会过量吸收肠道内有毒物质,易引发结肠炎、憩室炎等多种肠道疾病。大量饮水可以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
五、减轻膀胱毒性和辐射损伤。一些抗肿瘤药物和辐射性诊断用药具有膀胱毒性和辐射损伤,用药期间应大量饮水并经常排尿,可以减小损伤的发生。
六、促进排石。结石主要包括磷酸钙结石、草酸钙结石、氨酸结石等,促进排石的药物如排石颗粒等,大量喝水可以稀释尿液和冲洗尿路推石下行。
3. 服用哪些药物需要少喝水
一、作用于口腔、咽喉部的药物。如中药糖浆剂,药物制作工艺中加入了蜂蜜等,使药物粘附于作用表面,有利于发挥润喉止痒等药效,服用这类药物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免稀释药品,降低药效。
二、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此类药物为保护胃黏膜而形成凝胶状物覆盖表面,减少酸的作用,服用这类药物期间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免消解此类药物,影响药效。
三、缓解腹泻的药物,如蒙脱石散之类,如果在服用后摄入过多水分,会影响药物固定抑制消化道内的病毒病菌。该类药物说明书上,会明确标明药物与水的服用比例,比如蒙脱石散说明书上,写着服用时将一袋蒙脱石散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毫升)中混匀快速服完。在此类药物服用后,一小时内也应该减少喝水。
4. 服用哪些药物不需要喝水
一、预防心绞痛发作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麝香保心丸等需要直接在舌下含服,通过舌下静脉吸收,服用后30分钟内不宜喝水。
二、抗利尿药物,如加压素、去氨加压素,服用期间不宜喝水,否则可能会引起水潴留或低钠血症及其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