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跌倒是指突发、不自主的、非故意的体位改变,倒在地上或更低的平面上。而精神科患者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常常处于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挑战之中,这些因素共同增加了他们面临跌倒的风险,需要我们尤为关注。因此,制定并实施科学的预防跌倒措施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精神科患者跌倒的主要因素】
一、精神障碍因素
1.幻觉和妄想: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幻听、幻视等体验,导致他们产生被追赶感或听到命令而跌倒。这种感知综合障碍极大地增加跌倒的风险。
2.冲动行为:情感性精神障碍,如躁狂症患者,在躁狂状态下他们可能因情绪高涨而做出冲动的行为,如跳舞、奔跑等,增加跌倒的风险。
3.认知功能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卒中、痴呆等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影响他们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容易发生跌倒。
二、药物因素
精神科患者常常需要服用各种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引发嗜睡、头晕、乏力等副作用,增加跌倒的风险。特别是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和硫利达嗪,可能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导致运动迟缓、肌强直等运动障碍,使患者容易失去平衡。
三、身体因素
老年患者以及合并多种躯体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的精神科患者,由于体质差、行动迟缓、自我保护能力差等原因,跌倒风险较高。
四、心理因素
高心理压力状态会导致患者注意力分散、反应变慢,容易忽视潜在危险而跌倒。特别是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当他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可能会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并导致晕厥或摔倒。
【精神科患者跌倒的注意事项】
1.注意保持病房整洁,确保病房内物品摆放有序,避免杂物堆积造成绊倒。
2.注意照明充足。保持病房内光线明亮,特别是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时段,需要开灯照明,避免视线不清导致跌倒。
3.注意地面防滑。保持地面干燥、清洁,避免水渍、油渍等可能导致滑倒的因素。在容易跌倒的区域,如洗手间、浴室等铺设防滑垫。
4.注意高危人群评估。对年龄较大、体质较差、有跌倒史或服用易导致跌倒药物的患者进行重点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精神科患者跌倒的管理措施】
一、日常三部曲:
(1)起床三部曲:精神科患者,特别是那些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以及癫痫患者,在起床时都应特别注意安全。在患者起床前,可以协助其进行简单的身体活动,如伸展四肢、按摩肌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切记起床动作要缓慢,不要猛然坐起。起身及时拉住床边护栏,行动不便者,可采用辅助工具。
(2)如厕三部曲:第一步,学会叫人帮忙,避免自行如厕。第二步,注意如厕灯光充足,避免黑暗如厕。第三步,上完厕所抓住扶手缓慢起身,站稳,看清再行走。
(3)行动三部曲:第一步,行动过程需要家属或护理人员陪伴。第二步,避免穿拖鞋、凉鞋出门。第三步,学会慢步走,识别路障,勿靠近。
二、药物管理
提醒患者和家属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服用时间,避免在服药后立即进行剧烈活动。对于服用镇静安眠药、麻醉止痛药等易导致跌倒的药物的患者,应特别关注其行动能力和精神状态。
四、穿着管理
建议患者穿着宽松、舒适、防滑的衣物和鞋子,避免穿着过紧或过长的衣物以及一次性拖鞋等不稳定的鞋子。
五、规律运动与平衡力训练管理
定期进行平衡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稳定性。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平衡能力和跌倒的风险大小。根据自身情况与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制定锻炼计划。积极展开缓慢而有节奏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有助于提高肌力和平衡能力。
六、健康饮食管理
多吃蔬菜、水果、富含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以保持骨骼健康。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而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可以通过摄入牛奶、酸奶、奶酪、豆腐、鱼类等食物来获得足够钙和维生素D。
【跌倒自救法】
1.评估环境与安全:
确保跌倒环境安全,避免二次伤害。
如果环境不安全,应尽快移动到安全区域。
2.判断损伤程度:
通过身体感觉和轻微活动身体来判断损伤程度。
若损伤严重,如无法移动或感觉剧烈疼痛,应保持原位。
3.寻求帮助:
尽可能向周边人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
如果周围无人且自己无法移动,应保持冷静,等待救援。
4.自救动作(针对可以起身的情况):
平移:等体力恢复后,尽力使自己向安全的方向(如椅子)翻转身体,变为俯卧位。
翻身:双手支撑地面,抬起臀部,弯曲膝关节,尽力使自己面向椅子跪立,双手扶住椅面。
跪立:以椅子为支撑,尽力跪立起来。
站起:在确认身体无大碍后,缓慢站起。休息片刻后,打电话求助或报告跌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