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对于劳动人民丰收景象的描绘。想象那丰收的场景,也是欢声笑语,一片祥和了。可是如果一个人的脑子里一直有“呱呱”声,那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老杨,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天午饭后便会凭空听到青蛙叫声。以往午睡后症状能缓解,近几日,患者自诉午睡后蛙叫声仍没有停止,尤其下午三点钟开始,脑子里蛙叫声连绵不绝。患者因此变得烦躁不安、夜眠难安,来院就诊,诊断“残留型精神分裂症”被收治。患病30年来,老杨一直坚持门诊随访,病情控制良好,日常在家能帮忙照看自家小店。
接触交谈中,老杨虽然反应略显迟钝,但是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还是挺深刻。他说:“我这个病就是要按时吃药才能控制住,一顿不吃都不行的,要不然脑子里就一直会有青蛙叫,吵得不得了。”家属称老杨在家都是自己按照医嘱吃药,日常生活起居也是自己料理,三十年来,这是第二次住院治疗。
说到自知力,我想很多家属都要摇摇头,深感无奈。因为有时候无论他们怎么监督,患者总有办法逃避吃药,甚至与家人歇斯底里:“我没病,不需要吃药,要吃你自己吃。”从而导致反反复复地发病。研究表明:50%-70%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乏的表现,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疾病患者的一个特征性的症状,且当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得到改善甚至消失时,患者仍存在自知力缺乏的表现。
什么是自知力?
第五版精神病学中将自知力定义为:患者对其本身精神病状态的认识能力,即能否觉察或识别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指出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是属于病态。自知力受损是精神障碍的一个主要症状,也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依据。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缺乏的原因有哪些?
1. 精神分裂症患者拒绝接受疾病的事实,不想被冠以疾病的标签,即“病耻感”,指患者因为患有某种疾病而产生的内心存在耻辱的体验。“病耻感”在自知力损伤及情绪障碍中承担中介作用,是自知力损伤恢复的一个障碍。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处理认知疾病的信息方面存在障碍,即患者自知力受损可能是由于认知功能损伤、记忆减退造成患者不能清楚记忆自身疾病的发展过程,并且存在对精神疾病进行合理化逻辑编辑的障碍,导致不能对疾病有正确认识。
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表示一个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正确认识自己,当精神分裂症患者把“我没病”变成“我要好起来”,是不是意味着患者认识到自身疾病,并想要积极配合治疗呢?以下是判断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是否恢复的几点参考:
1. 患者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已经患病的事实,并能辨认自己正常或不正常的表现;
2. 能认识到自己所患疾病为精神类疾病,并能清楚地分析说明自己病态的表现或体验属于病态的原因;
3. 能认识到治疗是必要的,并能主动就医要求治疗,并积极配合。
目前针对自知力恢复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动机访谈、心理教育以及社会技能训练。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手段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然而自知力是否改善一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障碍。自知力受损使患者承担更高的复发风险、造成临床症状的拖延及不必要的功能性损伤。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果不能正视自身的疾病状态,很难取得良好预后。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进行准确评估和研究,对于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是非常有意义的。
希望未来的临床研究能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并最终达到改善患者自知力的目的。希望有更多的患者像老杨一样认识疾病,正视疾病,并积极面对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