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25-羟基维生素D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胡依依 来源: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2/26 15:50:41

维生素 D 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除发挥调节钙磷代谢、维持骨健康的功能外,还参与组织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免疫调节。

人体维生素D主要来源于皮肤经阳光作用合成的维生素D3,另一种来源是食物中(如经光照后的蘑菇、野生海鱼等)的维生素D2,两者通过肝脏代谢后以2种形式存在,分别是25(OH)D2和25(OH)D3。其中25(OH)D3是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存在形式。

影响Ca离子在体内的含量,跟PNH,25-羟基维生素D以及降钙素这几个因素有关,我们来谈谈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相关疾病

维生素D缺乏症主要表现为骨骼疾病,在儿童称为佝偻病,成人依缺乏程度的不同会引起骨质疏松症或骨质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常见病因。提高PTH含量,特别是提高缺乏维生素D的老年人的甲状旁腺激素(PTH指甲状腺旁腺激素,促进溶骨,使血液中的CA含量升高)含量会导致骨软化症、骨转化增高、骨量降低,并有骨折的危险。25-羟基维生素D含量低还与骨密度低有关。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检测结果有助于判定骨代谢。

除与骨骼疾病明确相关外,维生素D的缺乏也可能与一些疾病有相关性,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维生素D与癌症的相关性目前仍存在争议。实验室和动物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分化和抑制转移来抑制癌变并减缓肿瘤进展;维生素D可能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促凋亡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心血管疾病:多项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高血压有一定关联,高血压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低水平血清25(OH)D3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升高,出现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这些均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血清25(OH)D每增加 25 nmol/L(10 μg/L),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降低 10%。

糖尿病:维生素D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调节作用,胰岛β细胞同样含有维生素 D 受体,胰岛组织同肾脏一样表达 1α 羟化酶。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以1 600~4000 U/d的剂量补充维生素D, 可以控制血糖或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糖尿病、肾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甚至缺乏,补充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可保护肾功能,但目前对于维生素D补充剂种类和确切剂量还存在争议。

慢性肾脏病:维生素D缺乏症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状态与慢性肾脏病的进展呈负相关,因此慢性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将维生素 D 的水平维持在 30 μg/L 或更高。

自身免疫疾病:体内维生素D含量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发生关系密切,类风湿关节炎发病部位的巨噬细胞、关节软骨细胞上均有一种特异性的维生素 D 受体表达。具有活性的维生素 D与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既可以改善人体骨质疏松,又可以作为催化剂促进人体T、B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7、干扰素-γ等的合成,促进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改善患者的病情。补充维生素D可使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风险下降22%,长期补充维生素D有助预防自体免疫疾病,尤其对≥50岁人群。

 

图片1.png 

上表为国标WS/T 677—2020给出的人群维生素D营养状况参考判定值。


维生素D缺乏的补充措施 

增加日照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的摄入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人体被UVB紫外线照射后可以产生维生素D,经常晒太阳,保证足够的紫外线照射是有必要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隔着玻璃晒太阳没有效果,原因是玻璃会阻隔掉几乎所有的UVB紫外线,涂抹防晒霜也会阻碍皮肤合成维生素D。

维生素D也可通过摄入食物或维生素D补充品所获得。包括动物肝脏及瘦肉类、蛋类及鱼类、谷物及奶类以及如香菇及鱼肝油中也富含维生素D,适量食用可补充维生素D。 

口服膳食补充剂来补充维生素D也是一种安全、有效、快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