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打开心锁,破解精神科患者藏药密码

作者:黄云卓 来源:精神综合二病区 发布时间:2025/7/8 8:36:00

精神科病房有“七防”:防冲动,防自弃,防外逃,防跌倒,防压疮,防噎食,防藏药。可能有人会疑惑,防藏药是因为什么?

在精神科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一大难题,很多时候,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就是因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而患者不想吃药,就有很多种方式:

你看!

-小A在服药时,将药片藏在指缝里,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将药片藏入口袋中,再伺机丢弃;

-小B服药后说自己肚子痛或尿急,需要马上上厕所,进厕所后就把药片抠吐掉;

-小C每次服药时都将手臂抬高,或将身体倾斜,意图用衣袖把水杯遮挡,从而达成藏药的目的。

 

导致精神科患者藏药的原因是什么呢?

- 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精神科药物可能带来如嗜睡、体重增加、头晕等副作用,患者因难以忍受或担忧这些不良反应选择藏药,避免服药后身体不适 。

- 病耻感作祟:部分患者受社会偏见影响,不愿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认为服药等同于承认患病,从而藏药,试图隐瞒病情。

- 缺乏疾病认知:患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精神疾病的特点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不理解坚持服药对控制病情、预防复发的意义,觉得自己病情好转就无需再服药。

 

那么,作为精神科工作人员,我们要如何科学识别,并护理呢?

1. 服药监督:细致观察与技巧结合。

- 检查口腔:让患者服药后自然张嘴,观察舌下、牙龈等易藏药部位;

- 分散注意力:服药后引导患者喝水、交谈,避免立即离开;

- 使用口崩片或液体剂型:减少藏药机会,尤其适用于吞咽困难者。

2. 心理干预:建立治疗同盟

共情沟通:倾听患者对药物的担忧,如“您觉得吃药后哪里不舒服吗?”;

认知教育:用通俗语言解释药物作用,如“这个药像‘灭火器’,能帮您减少烦躁”;

激励机制:用小奖励(如患者喜欢的活动)鼓励规律服药。

3. 家庭支持:创造安全服药环境  

-统一药物管理:由家属保管药物,避免患者随意取用;

=定期检查物品:查看患者衣物口袋、垃圾桶等是否有丢弃的药物;

-改善用药体验:将药片与果酱同服,或遵医嘱调整服药时间(如睡前服镇静类药)。

四、预防与注意事项

-选择长效针剂:针对反复藏药者,可改用每月一次的注射治疗;

-定期复诊评估:医生根据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调整剂量;

-避免指责患者:藏药行为是疾病表现之一,批评可能加剧抗拒心理。

五、发现藏药后的正确处理

1. 及时清理残留药物,防止误服过量;  

2. 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换药或调整方案;  

3. 记录行为频率,帮助医疗团队分析诱因。

藏药行为是精神科治疗中的常见挑战,需要家属与医护人员以耐心和理解为基础,通过科学监督、心理支持和药物管理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早期识别与干预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