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看懂冠心病生化检查单:解码心脏健康的“数字密码”

作者:谢海龙 来源:检验科 发布时间:2025/7/8 10:33:04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生化检查如同医生的“侦察兵”,能从血液中捕捉心脏健康的关键信号。了解这些检查项目,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掌握自身病情,积极配合治疗。

一、血脂检查: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

血脂检查是冠心病生化检查的基础项目,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中,LDL-C被称为“坏胆固醇”,它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逐渐堵塞冠状动脉,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HDL-C则是“好胆固醇”,能将胆固醇从血管壁运回肝脏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对于冠心病患者,血脂控制目标很严格,LDL-C一般要低于1.8mmol/L或较基线水平降低至少50%;HDL-C男性应高于1.0mmol/L,女性高于1.3mmol/L;TG一般需低于1.7mmol/L。达标意味着当前治疗方案有效,可继续维持;未达标则需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加大降脂药剂量或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若血脂水平长期不达标,斑块可能破裂,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因此,定期监测血脂,合理使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对延缓病情发展至关重要。稳定的冠心病患者通常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脂;若治疗期间调整了降脂药物剂量或种类,或病情不稳定,检查频率可能增加到1-3个月一次。

二、心肌损伤标志物:急性心梗的“警报器”

当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心肌细胞因缺血而坏死时,细胞内的特殊物质会释放入血,这些物质就是心肌损伤标志物。其中,肌钙蛋白(cTn)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它在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可达1-2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是常用指标,对早期诊断和判断再梗死有重要价值。肌红蛋白(Mb):是最早出现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较差,骨骼肌损伤、肾功能衰竭等也会导致其升高,因此作为急性心梗的早期筛查指标,需结合其他标志物综合判断。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冠心病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指标异常升高,意味着患者可能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进行治疗干预。因此,对于疑似心梗的患者,快速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是争取抢救时间的关键。

三、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双向奔赴”

糖尿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被称为“等危症”。因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也是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及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能反映即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则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情况。

冠心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合理控制血糖,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其他检查项目:全方位评估心脏健康

1.肝功能与肾功能:冠心病治疗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普利类降压药等,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定期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有助于监测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预防大于治疗:我们通过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预判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低水平hs-CRP,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同理,低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Hcy),也减少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血栓形成的几率。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B12等营养素,可降低Hcy水平,减少冠心病发病风险。

生化检查是冠心病患者管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专业医生的指导。患者应定期复查,严格遵医嘱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拥抱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