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记者从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温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了解到一串让人触目惊心而又心疼的数据:在该院心身科病房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一年约400多名,其中200多名病人为青少年群体;而在这200多名青少年群体中,约100多名是自杀人群……
为何这些孩子会如此想不开,甚至出现自杀的极端举动?从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记者采访了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温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障碍科主治医师陈浩然,通过几个的案例来解析应对之策,愿悲剧不再发生。

父母失和、父亲酗酒
花季少女暴饮暴食、抠吐,割腕自杀
东东(化名)有一个并不温馨的家庭,父母不和。在她初三的时候,父亲时常酗酒,在喝醉酒之后时常动手打骂她的母亲,甚至平白无故对她动手。
恶劣的家庭关系和父亲的行径,让东东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很自卑,也不愿意交朋友,开始封闭自己。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升学考试不理想,与自己唯一的好朋友也疏远了,压力重重的东东开始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
毕竟是女孩子,肥胖的体型让她羞愧难当,于是每次在暴饮暴食之后,就用手指头抠吐。但其父母一直未发现她的异常。直到有一天她用刀片割了手腕、吃了大量的安眠药准备自杀的时候,她的父母才惊觉。
万幸的是,父母及时发现并将其送医救治。父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会戒酒。
如今东东恢复良好,已经上班工作。

启示录:
父母失和的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案例不在少数。
父母应多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进行处理。

14岁的孩子用美工刀
在自己身上割了20多道刮痕
丁丁(化名)是名14岁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经商,平时由爷爷奶奶带。调皮捣蛋的丁丁,让年迈的爷爷奶奶很吃力,想管也管不过来,索性就不太管。
于是丁丁时不时发脾气,砸东西,有一次他还用美术刀割伤自己。殷红的鲜血从手臂上流出,爷爷奶奶惊慌失措,赶紧采取措施。看着紧张不已的家人,那一瞬间,丁丁得到了许久不曾得到的满足和关注。
于是,丁丁自残上瘾,直到一次手腕被割破得厉害,进行“假自杀”,这时家人发现不对劲,才将其送到市第七人民医院。
翻看孩子的手臂,接诊的陈浩然倒吸了一口冷气,居然手臂、腿上,遍布着20多条刮痕。“问孩子痛不痛,他说不痛,还有快感。”陈浩然说。

启示录:
哪怕家人骂骂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也比无视好。很多患病的孩子会说“我跟父母距离很远”,我们常说要多关心小孩,其实孩子需要的是关注,无论是好的坏的,他需要被重视。
对于很多忙碌的父母,没有办法做到每天长时间陪伴。其实,每天只要抽半个多小时,跟孩子交流,就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问孩子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晚上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或者做些互动游戏,让孩子与你有互动感。

违背孩子的意愿
花季少女出现幻想症
西西(化名)的父母从事电器生意,家境殷实。父母对教育非常重视,8年前,在西西初中毕业后,就把西西送到北京的私立高中就读,该学校被称为“贵族”“精英”学校,每年学费要10多万元。
虽然父母大费周折,但内向的西西并不情愿,西西更倾向于和自己的老同学一起,在当地读高中。
到了学校后,不论是学业还是人际交流,都让西西无所适从。
于是,西西开始出现失眠、吃不下饭等症状。高二时,西西出现了幻听的症状,出现幻想症,被校方送回家人身边。
父母一下慌了手脚,开始带着西西到处寻医问药。
本意是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却没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如今西西的父母后悔不已。
类似西西的案例不算少。

晨晨(化名)在一家私立初中就读,勤奋好学的他成绩在全段前10名。看到孩子如此争气,晨晨的父母便给他报了“竞赛班”,进行高强度的培训。
晨晨不乐意,想着好好出去玩,但父母不同意,他也只好硬着头皮学。一边要应付培训,一边还要上学,压力重重的晨晨在一次全段摸底考试中,只考到全段的前40名。看着自己的名次远远落后,自尊心很强的晨晨很难过,很有挫败感。
很快,晨晨出现了厌学情绪,一去学校就喊自己头痛、胸闷,说自己难受,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又没问题。反反复复几次,家长怀疑是得了抑郁症,送到医院。
幸好情况不算严重。经过咨询之后,听从孩子的想法,父母把晨晨转到了另外一所相对宽松的初中就读,晨晨身体不适的状况大为好转。
启示录:
初高中的孩子心理非常敏感,是一个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他们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学会和他们做朋友,尊重孩子的意愿。像这两个案例都是违背孩子的意愿,“强扭的瓜不甜”。
从晨晨的案例中,我们不建议对成绩进行排名,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这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而且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哥哥与弟弟“争宠”
为“争夺”母亲关注哥哥退化成“婴儿”
左左(化名)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是“家族里最会读书”的人,属于“别人家的孩子”,就读上海的重点高校,去年还积极准备考研。
左左还有个双胞胎弟弟右右(化名),因为父母离异,两个人都是妈妈一个人带大,妈妈的爱是有限的,左左“聪明”地选择乖巧来争夺母爱。跟哥哥左左相比,右右显得“弱爆”了,从小就不爱读书,很是懒散。看着不成器的右右,妈妈死了心,把所有关注都集聚在左左身上。
不过妈妈更偏爱左左的局面,在今年春节时被打破。
今年年初,左左和右右都回家过年,让大家意外的是,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混社会的右右居然带了女朋友回家过年,而且还很漂亮。这让妈妈打心底开心,逢人就夸弟弟有“本事”。
“我各方面都比弟弟强,结果恋爱却各种不顺,现在还在努力考研,不知道未来。弟弟居然先找到女朋友,生意也越做越好。”左左开始心里不平衡,感觉自己在妈妈心里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今年5月份,左左开始出现怪异的动作,说话跟孩子一样,还会撒娇,像个“娘娘腔”。
家人随后带他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目前恢复良好。

启示录:
如今二胎放开,越来越多家庭会出现二宝,如何给两个孩子分配爱是摆在二胎父母面前的一个问题。
大宝会敏感发觉二宝是来争夺父母的关注,二宝的存在,让大宝会有警惕性和竞争性。所以不能强化两人的竞争,不能因为哪个孩子乖、表现好,就更关注,这样孩子会过分地做出功利性、讨好性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