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
就医助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令人揪心的场景:课堂上,个别青少年无故顶撞老师、扰乱秩序;校园里,有人恃强凌弱、霸凌同学;生活中,还有些孩子频繁撒谎、小偷小摸。这些并非简单的“叛逆”,而可能是青少年品行障碍在作祟。
小徐,男,2010年出生,初二在读的学生,在这个本该尽情享受青春岁月的年华,他却因盗窃及猥亵小女孩而由民警送来我院就诊,民警称其母亲患有精神疾病,既往曾多次盗窃他人手机,并随意毁坏公共设施,诊断“品行障碍”收治。
那么,什么是青少年品行障碍?
青少年品行障碍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障碍,它表现为持续且反复的反社会、攻击、对立违抗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例如,经常说谎、偷窃、逃学、打架斗殴、故意破坏财物等。这些问题行为并非偶尔为之,而是成为了一种行为模式,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以及周围人的生活。
导致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原因,总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
1.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经常争吵或者有家庭暴力等情况,会让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情感依托,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2.不当的教养方式: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问题。溺爱可能使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责任感,而严厉的打骂教育则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养成。
(二)学校因素
1.学业压力和同伴关系: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青少年产生逃避心理,如果在学校中又遭遇欺凌或者无法融入集体等同伴关系问题,可能会通过不良行为来发泄情绪或寻求关注。
2.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态度也很重要。如果学生长期受到老师的忽视或不公平对待,可能会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出现品行问题。
(三)社会环境因素
1.不良文化影响:社会上一些宣扬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的文化产品,如某些电影、游戏等,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误导,使他们模仿其中的不良行为。
2.社区环境:生活在治安较差、缺乏积极向上社区文化的环境中,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不良行为的榜样,增加了品行障碍的发生风险。
我们应如何应对青少年品行障碍?
(一)家庭方面
1.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家长要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给予孩子适度的关爱和合理的约束。例如,建立家庭规则,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营造稳定的家庭环境:夫妻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即使离异,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学校方面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老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和引导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防治,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2.合理安排学业负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作业量,避免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问题。
(三)社会方面
1.净化文化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等文化传播渠道的监管,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社区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青少年活动,如文化活动、体育比赛等,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服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品行障碍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这就需要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关注青少年品行障碍问题,用爱与责任为他们筑牢心理防线,为他们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绽放属于他们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