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被遗忘的痛苦: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真相与希望之路

作者:徐霞 来源:心身医学病区 发布时间:2025/3/4 9:10:17

患者杨某因2年前可能受刺激后逐渐出现言行异常,表现紧张害怕,有被害感。家属将其带至外院住院治疗,头颅平扫+DWI提示“左侧额颞叶皮层及皮层下斑片、斑点Flair高信号,考虑缺血性或炎性病变”,血结果示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抗体》滴度1:10,不能完全排除自身免疫性脑炎,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症状未见好转出院。

出院后杨某表现孤僻,懒言少动,进食少,睡眠差,记忆力下降,反应退钝。1年前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分离转换性障碍”,服药联合MECT治疗,好转后出院。杨某定期门诊定期随访,规律服药,社会功能恢复可。

后因患者自行停药,2周前无诱因下逐渐出现言行异常、孤僻,不和家人说话,经常在家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外跑,后家属报警寻回。找到时患者蜷缩在派出所,接回后表现行为异常,在家中走来走去,口中喃喃自语,具体内容不详,问她说什么患者也不理人。家属觉其精神异常,送至我院就诊,拟“创伤后应激障碍”收住入院。那么创伤后应激障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在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这种心理创伤通常源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战争、严重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矿难)、性侵犯、暴力袭击、亲人的突然丧失等。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

PTSD的症状复杂多样,通常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创伤性再体验:患者会反复出现与创伤相关的回忆或噩梦,这些回忆或噩梦往往非常生动和真实,如同再次经历创伤事件一般。患者可能会控制不住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这种回忆可能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导致强烈的情感痛苦和明显的生理反应。

2. 回避和麻木:患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想法、感受及话题。他们可能避免参加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去可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出情感麻木和心理麻木,对任何事情都显得漠不关心,失去对过去热衷活动的兴趣,感到与外界疏远隔离。

3. 警觉性增高:患者对声音、光线等刺激变得异常敏感,容易受到惊吓。他们可能变得易怒、焦虑,难以入睡或保持充足睡眠,即使入睡也容易惊醒。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自主神经症状(如心慌、气短、头痛、胃痛等)。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原因

PTSD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体差异、过往心理创伤和经历、认知模式等:

1.个体易感性差异: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如大脑的杏仁核、海马体等区域功能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失衡)等,使某些人在面对创伤时更脆弱。如果家族中有精神疾病史,尤其是与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个体患PTSD的风险会相对较高。

2.过往心理创伤:如果个体在过去已经经历过其他心理创伤,长期处于受虐待、被忽视、家庭关系极度紧张等不良环境中,心理创伤逐渐累积。再次遭遇创伤事件时,更容易发展为PTSD。

3.认知模式:个体的认知模式影响其对创伤事件的解读和应对方式。习惯将创伤事件灾难化、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局面、未来毫无希望的人,更容易发展为PTSD。

四、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及预防

PTSD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环境调整、生活方式调整和社交支持等:

1.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等症状。

2. 心理治疗:是PTSD的核心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纠正负面认知,改变不良应对方式,减轻症状。

3. 环境调整:改变患者的环境,使其摆脱创伤性事件的影响,是治疗PTSD的重要一环。

4.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等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和身体机能,促进康复。

5. 社交支持:良好的社交支持网络能够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增强其归属感和安全感,有助于缓解PTSD的症状。

总之,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及时识别并干预PTSD患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拾生活信心。